事情走到了今天,張希孟不得不承認,已經有些超出了自己的掌控……他對海外開拓的理解,無非是搶佔土地、礦山、開拓市場、獲取利潤,然後填補大明的國庫,完成財富的積累。
但試想一下,就連東羅馬的皇子都能不遠萬里,跑到大明求教,對周圍國家的影響,可想而知……大明建立,帶來的龐大影響,已經逐漸開始顯現出來。
其實原本中原王朝就是整個秩序的核心,周圍的國家,或多或少,都要效仿中原的模式,編織官僚體系,確定治理國家的方略。
高麗、倭國、安南,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藩國,幾乎都是東施效顰,沒有例外。
千百年來,孔孟聖賢,在這個屬國,一樣是管用的。
但是自從張希孟重新闡發歷史,論證均田,主張萬民一致之後,儒家代表計程車農工商,四民尊卑有序的那一套綱常倫理,就已經被撼動了。
經過了十幾年的不斷闡發豐富,這一套體系已經在大明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反過來,也開始強勢向外輻射。
而且相比起孔孟之道,這種主張平等一致,主張均田均賦的想法,更加符合老百姓的利益。包括一些中下層的讀書人,也熱切倡導,高度贊同。簡直吹捧上了天。
隨著安南起義的爆發,更是把這種情緒推到了極致。
占城那邊已經開始了動作。
竟然有一個讀書人將家裡三千畝田產,分給了自家的佃農,他說要按照張子主張,實現耕者有其田!
而且他還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他認為如果所有國家都均田了,每一個老百姓都有屬於自己的土地,能夠安居樂業,就不會有戰亂紛爭。
至少佔城和安南就是這樣,現在安南的均田政策幾乎成功了,占城也不能落於人後。
他這種觀點很有趣,將均田跟和平聯絡起來。
很難說他講的有道理,但是在占城,確實很有市場……一個根本的原因,打了這麼多年,他們也怕了。
別看占城擊敗了十二萬安南大軍,但論起實力,占城遠不如安南。
道理也很簡單,安南好歹和大明接壤,偶爾要參加中原大區的戰鬥。
而占城則是純純的南洋大區的優秀匹配機制,面對安南,早晚是要被吞併的。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抓住機會,推行均田制,順帶著納入華夏版圖,獲得大明庇護,從此之後,就什麼威脅都沒了。
相安無事,樂享太平,豈不美哉?
“先生,照這麼看,咱大明豈不是能輕易吞下這些地盤?”朱元璋不無興奮,很顯然,老朱很盼著能大肆開疆拓土,而且更讓老朱興奮的是,伴隨著均田主張,華夏九州,也在不斷壯大,這樣一來,在有生之年,大明確實能遠邁漢唐,到時候他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沒準到了地下,還能看到歷代帝王,大家湊在一起聊聊……秦始皇一統天下,自不必說,漢武帝算是奠定了文治武功的標杆,唐太宗是國勢巔峰,大唐盛世。
咱洪武皇帝呢?
咱出身最低,驅逐胡虜,恢復華夏。這個功勞你們要承認吧?
咱文治武功,內除弊政,外擴九州,把你們都拿不下來的地方,納入華夏版圖,再闖盛世輝煌。
不管怎麼說,咱也是傲視豪傑,睥睨君王……至於趙匡胤的那個廢物,根本坐不上主桌,滾一邊去吧!
這畫面絕對很美,朱元璋相當滿意。
只不過張希孟沒有這麼樂觀,“主公,不說別的,現在設立交趾布政使司也好,但臣想請教,如果開科取士,交趾又有幾人能入朝為官?”
朱元璋微微一怔,剛剛的興奮,一掃而光,甚至顯得有些頹靡。
別說交趾了,就算是大明,這問題都沒解決很好。
前面提到過以濟民學堂為首的南方學堂,瓜分了七成,以復旦學堂為首的北方,拿走了三成。
學堂這個比例,反應在官場上,情況也差不多,甚至更加離譜。
江西籍的官吏,能佔據三成,如果再算上江南出身的官吏,結合起來,超過一半,完全把控朝局,左右社稷。
後面不斷的改革,加上北平大學堂的崛起,現在北方大約能佔據四成,到四成五。南方依舊擁有優勢,但也不那麼明顯了。
其實聰明人都明白,教育背後,就是經濟實力的體現……朱棣折騰了那麼多年,投入了那麼多資源,北平的工商業繁榮,紡織業傲視大明,新的機器發明,層出不窮……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