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升清
“升”指上升,是脾氣運動的特點;“清”是水谷精微和營養物質。所謂“升清”,是指脾能將水谷精微營養物質吸收後上輸心肺,濡養臟腑經脈、四肢百骸。若脾虛不能升清,水谷精微失於輸化,則氣血乏源,產生頭昏、神疲、乏力、腹脹、便溏,甚至發生內臟下垂、脫肛等症。
三、統血
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能使血行脈道之中。《難經·二十四難》雲:“脾裹血,溫五臟。”就是指脾主統血的功能。若脾氣虛弱,統攝失常,可以導致出血,如便血、血尿、崩漏、紫癜等。
四、合肌肉,主四肢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的肌肉組織、四肢都要依靠氣血的濡養,才能使肌肉豐滿,四肢活動有力,身體健壯。若脾的運化功能障礙,氣血化源不足,則肌肉瘦削,軟弱無力,肢體倦怠,甚則發生痿軟不用等症。
五、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靈樞·脈度》說:“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味也。”脾的功能正常,則口味正常,食慾旺盛;反之,脾虛氣弱,則口中乏味,食慾減退,甚或不思谷味。若脾經溼熱交蒸,則口舌生瘡,或口甜口黏。其華在唇者,脾氣旺盛,氣血充足,唇色紅潤,反之,則唇淡無華。
【辨證論治】
一、辨證原則
脾病辨證有虛、實、寒、熱的不同。虛證,主要有脾氣虛、脾陽虛;實證有寒溼困脾、溼熱蘊脾等。脾與溼的關係非常密切,脾虛可以生溼,溼盛可以導致脾虛,而為本虛標實之證。
二、辨主症
1。辨洩瀉
症見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或瀉如水狀。病機為脾運不健,腸腑傳導失常。病程有久暴之分,性質有虛實之別。急性暴瀉多因溼盛傷脾,或食滯內停,傷及脾胃,水谷清濁難分,病屬實證。慢性久瀉多為脾虛生溼,健運無權,或在脾虛基礎上肝氣乘脾,或腎陽虛不能暖脾,難以腐熟水谷,病屬虛證,或虛實夾雜。
2。辨脘腹痛
腹痛雖有虛實兩類,但總以實證居多。實證病因為寒邪、溼熱、積滯,導致腑氣通降不利,氣血執行受阻,腹痛來勢急劇,痛時拒按;虛證則以髒氣虛寒,氣血不能溫養所致,腹部綿綿作痛,痛時喜按。
3。辨便秘
便秘由脾胃腸腑功能失常引起。其病機或為脾胃燥熱內結,或為氣滯不行,或為氣虛傳送無力,或為血虛腸道失濡,或為脾陽虛而陰寒凝結等。
三、治療原則
虛證可用溫中祛寒、補中益氣法;實證宜用清化溼熱或溫化寒溼法;若虛實夾雜,又當祛邪與補脾兼顧。
四、證治分類
(一)虛證
1。脾陽虛衰面色蒼白,畏寒肢涼,腹脹有冷感,或泛吐清水,胃納不佳,或納後不易消化,喜熱飲,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來沉細。治法:溫中健脾。
例方:理中湯加減。本方功能溫中祛寒,補氣健脾,適用於脾陽虛而運化失健的病證。
常用藥:乾薑溫中祛寒;黨參補脾益氣;白朮、茯苓健脾滲溼;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若形寒肢冷,腹部冷痛者,加熟附子、肉桂振奮脾陽;腫甚尿少,再加桂枝、澤瀉、車前子通陽利水消腫;腹瀉日久,出現心煩少寐者,加川連、肉桂;腹部脹滿者,加枳實、大腹皮消導行氣。
2。脾氣不足
面色萎黃,少氣懶言,納少便溏,久瀉脫肛,四肢乏力,肌肉痿瘦,脘腹腰胯墜脹,或齒衄、吐血、便血,婦女月經過多,白帶清稀,小便淋瀝不盡,或尿混濁如米泔水。舌質淡,脈濡弱。
治法:補中益氣。
例方:補中益氣湯加減。本方功能健補脾胃,昇陽益氣,適用於中氣不足,氣虛下陷的病證。
常用藥:黃芪、黨參、甘草補氣培中;白朮健脾;當歸養血;陳皮理氣;升麻、柴胡升舉清陽。
黎明洞瀉,火不生土者,加補骨脂、五味子、熟附子溫腎暖土;脾不統血而致出血,面板有紫癜者,加熟地、阿膠、仙鶴草養血止血;若脾陰虛或氣陰兩虛,則當取用甘淡補脾法,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二)實證
1。寒溼困脾
胸悶口黏,納谷不馨,脘腹痞脹,頭昏身倦,泛惡嘔吐,大便溏薄,面板晦暗發黃,四肢浮腫,小便短少。苔薄膩,脈濡滑。
治法:燥溼運脾。
例方:胃苓湯加減。本方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