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的海灣,二戰後國內爆發內戰,很多民族資本家南下轉移資產和裝置到相對安全的香港,主要就集中在觀塘一帶設廠。1954年香港政府在觀塘展開大規模填海工程,騰出專門的土地給予廠家發展。1957年工程完工後,填海部分(即觀塘南部)成為正式的工業用地,名為觀塘工業區。工業區的北面則發展成住宅區,為在工廠區工作的人們提供就近的住宅。
五六十年代是香港工業的黃金時代,香港經濟經濟起飛,很多日後名噪一時的香港大富豪都事從這裡發家的。同時工業的興旺也帶來了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觀塘一帶迅速繁華起來,成為香港的市中心地帶,香港政府又於1979年開通了到達觀塘的地鐵,觀塘的繁榮達到了頂峰。
但進入八十年代以來,隨著香港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以及內地開始改革開放。受大量低廉便宜的人工和土地價格的吸引,香港這邊高昂的人工成本和昂貴的廠房租金等都不再佔優勢,大批香港本土工廠老闆北上深圳廣州等地設廠,觀塘的製造業開始“日落西山”。大批工廠閒置,觀塘地鐵站附近一也都改建成了商業大廈或貨倉,曾經繁忙的沿海碼頭地段則完全廢置了。工廠的減少導致整個工業區人員流失嚴重,並且觀塘的不少住宅大廈也日趨衰敗,只留下不少老弱病殘人員,整個觀塘散發著一種破敗頹廢的感覺。
對於一向標榜活力動感的香港,在市中心有這樣一處破敗區域委實傷臉面。歷屆政府也考慮過對這個區域改建,觀塘雖然只有30%的房屋屬於私人業主,剩下的都是公屋和所有權歸政府的工業廠房,聽起只要政府有意,改建應該不困難。但該區面積廣闊,佔地接近5。2公頃,其中涉及的業權單位有1600多個,光拆遷費用就是天文數字。政府所有的廠房內還有大量私人老闆的裝置和貨物存放,公屋裡居住的又多是老弱病殘等社會邊緣人,很多海是接受“綜合援助”的社會最底層人員。香港講究民主法制,沒有國內的“政策性強拆”概念,講究“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對這些領“綜援”的貧苦民眾,更是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所以香港政府計劃提了很久但始終沒有動靜。
今年號稱香港土地爺的“香港土地發展公司”又提出一份“觀塘市中心重建專案”的願景計劃,初步估算需要花費300億港元,12年時間分三期才能建設完成。地產業界還普遍認為估算理想化,真要實行400億的估算都不算保守。這還是亞洲金融風暴前的計劃,以今日風暴橫掃各國的局面來看,富翁們大都身家縮水,號稱香港地產之王的李嘉誠都對此計劃興趣缺缺,沒想到楊星竟然膽大包天選擇這裡作為在香港的第一樁地產計劃。
眾人中只有李澤楷還興致勃勃,他詢問楊星,“你打算在啟德機場修世界第一高樓,肯定要超過上海的‘東方之星’了。你打算修多高呢?”楊星彎曲食指比了個九字,“我諮詢過美國SOM設計師事務所,他們考察過啟德機場的地質後覺得可以承受超過900多米的超級摩天大樓,亞洲各地新上的高樓專案不少,我不想跟別人你追我趕的比賽,乾脆修一座十幾年都無法超越的高樓,咱們中國人講究“9”是吉數,就修個999米怎麼樣”大家聽完都像是得了缺氧性大腦貧血,集體眩暈了好一會,李顯揚啞聲稱讚:“果然是東方之星的兩倍啊”
“超過900米,這小子瘋了嗎?這等把兩幢摩天大樓疊在一起啊”眾人心裡不由的又驚又佩,姑且不論這個計劃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楊星這種傲視天下,胸懷八方的氣度的確在他同齡的企業家中無出其右,李澤楷和李顯揚他們貴為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豪門二代相比之下,也要略微遜色幾分。
最重要的是,大家聯想到楊星初到香港就大膽的借殼讓八家公司一起上市,被人笑為“瘋子楊”,前不久提出收購山一證券又被譏諷為“蝦米吃鯨魚”。可如今他手控九家香港上市公司,個個實力不凡,日本方面對於中星國際全面入主山一證券的奇怪的沉默反應,都說明這個年輕人不是信口開河,而是成竹在胸。大家忽然覺得,一個敢在香港觀塘修一座高999米大樓的傢伙,敢在聯合東南亞各國華人力量解救印尼華人的計劃中當領袖也不算太離譜,有些人天生就是做大事的
楊星看在場每個人神色雖然各異,但總算沒人被他的狂妄嚇到,拂袖離去叫嚷著:“小子狂妄,我輩安能與豎子為謀”,心想他的忽悠**總算成功了一半。他提出的觀塘重建計劃當然不是一時心血來潮,這的確是中星國際收購山一證券後打算進行的下一階段中心任務。但這涉及的建設工期長,資金投入高等問題,讓他從一開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