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旁,這就夠了。更何況,沐浴在初冬的陽光下,想像著宋軍攻破太原的情景,豈不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趙匡胤正盡情地享受著呢,忽見一個太監引著趙光義急急地走來。這種季節,趙光義的鼻尖居然掛著兩粒豆大的汗珠。
趙匡胤見狀,忙著撇下兩個美人,只一步就跨到了趙光義的眼前,且迫不及待地問道:“光義,是不是宋軍已經攻下了太原?”
然而趙光義的臉上連一點笑意都沒有。他告訴趙匡胤的是:宋軍眼看就要攻進太原的當口,遼軍忽然兵至。遼國宰相耶律沙親率五萬騎兵及五萬步兵趕到太原城外攻打宋軍。北漢大將劉繼業又傾城出動與遼軍裡應外合。宋軍猝不及防,損失慘重,只得南撤,現在撤至汾州一帶。党進、潘美等請示:是繼續留在北漢境內與遼人作戰還是速速撤回宋朝?
趙匡胤聞言大為震驚,臉色一下子變得刷白:“這……光義,遼人為何不守信義?”
趙光義無以應答,只是低低地言道:“皇兄,党進他們還在汾州一帶候旨呢。”
趙匡胤沉思半晌,終於從牙縫迸出一個痛苦的字來:“撤!”
趙匡胤作出撤軍的決定是正確的,不然,北伐的宋軍將會遭到更為慘重的損失。只不過,他不知道的是,他這麼一撤,以後就再也不能攻滅北漢了,更不能從遼人的手裡收回幽雲十六州土地。不是他沒有能力去攻滅北漢和收復幽雲十六州,而是他沒有時間這麼做了。對一心想完成統一大業、尤其想北伐成功的趙匡胤來說,不能不算是一種莫大的遺憾,即便用“千秋之憾”來形容,也不為過。
趙匡胤說完“撤”字後,又邁著踉踉蹌蹌的步伐去往別處了。那趙光義並沒有跟隨,而是在原地站了好一會兒。因為,就在距趙光義不遠的地方,嫋嫋婷婷地站立著那花蕊夫人和小周後。在冬日和暖的陽光映照下,花蕊夫人和小周後顯得是那樣的迷人、那樣的富於誘惑力!
趙光義的耳邊又不禁迴響起趙普所說過的話來:“如果王爺也是大宋皇上,豈不就可以隨心所欲了嗎?不僅是小周後了,就是那花蕊夫人……”
第十一章
紅燭高燃,酒肉飄香,美人執斛,兄弟對飲……趙匡胤端起酒樽,向趙光義笑道:乾杯!朕一生戎馬,刀光劍影中締造了空前廣袤的大宋王朝,朕自豪哇……趙光義冷冷一笑:皇兄,這大宋、這江山、這美人,不再是你的了,你的末日到了……執守門外的太監只聽到了斧聲頓起,只看見了燭影朦朧,並不相信那宋太祖就這樣倒在了血泊中……
皇兄,你的末日到了
趙匡胤的第三次北伐也終告失敗。三次北伐,三次失敗,對趙匡胤的打擊自然不小。趙匡胤曾自言自語地道:“難道朕就永遠不能平定北漢了嗎?”
但趙匡胤不是一個輕易言敗的人。他之所以能當上皇帝,靠的就是一種永不服輸的精神。故而,北伐又遭失敗雖然給了他很大打擊,但党進、潘美等人還沒有撤回到宋境呢,他便又在著手準備第四次北伐了。
這時候的趙匡胤已經徹底明白過來:他攻打的物件雖然是北漢,但真正的作戰物件卻是遼人。如果沒有遼人相助,大宋恐早就滅了北漢,同樣,大宋如果不做好與遼人作戰的準備,那就無法攻滅北漢。這樣一來,趙匡胤在準備第四次北伐的時候,重點要考慮的問題就不是如何攻滅北漢,而是如何對付遼人了。
不過,趙匡胤第四次北伐的整體思路依然是:先攻下太原,然後與遼人決戰。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初六,趙匡胤忽然傳旨:著晉王趙光義陪駕前往西教場。
當時是早晨。趙光義站到趙匡胤身邊的時候,神色似乎有些慌張,就像做了什麼虧心事似的。趙匡胤不解地問道:“光義,你這是怎麼了?是不是不願意陪朕去西教場?”
“不,不,”趙光義連忙道,“臣弟這幾日不知為何難以入眠,一直未能好好的休息,故而總打不起精神來……”
趙光義說“難以入眠”是實,但說“不知為何”卻是假。因為從十月初二開始,他就與一個人在晉王府內徹日徹夜地交談了。徹日徹夜地交談,自然“難以入眠”,而彼此交談的內容,又豈能“不知為何”?而實際上,正是有了這種交談,才使得趙光義站在趙匡胤面前的時候神色有些慌張。因為與趙光義進行交談的人,乃趙普。趙普又一次潛回汴梁了。
趙普究竟與趙光義談了些什麼?為何趙光義的目光總是對著趙匡胤躲閃?一個人的目光如此躲閃,定是心中有愧啊!若是,趙光義對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