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機解析度高的十三寸螢幕;單是那香皂般指東走西的滑鼠,就足以說明這臺電腦早已到了退休年齡。
因此,學校在2001年聖誕節假期,悄悄地把圖書館的一角封閉,購買了三十臺PIII電腦,並設立了學校首個計算機教室。這批電腦可能是Waikowhai中學多年最大的一筆單項投資,學校因此在計算機教室外設立了最嚴格的保鏢——圖書館管理員大媽。學生只有上計算機課或有需要上網調查的課題並有老師的批准方可使用計算機教室。但由於每次來到圖書館,看到旁邊空空的計算機教室,總是有資源嚴重浪費的感覺,並迫切地想利用這些資源,無奈無法穿越那位胖得足以把門口堵死的Mrs F。終於,我決定進行一次大膽的嘗試:自制計算機教室使用條。其實過程很簡單,只需在家裡把正規的使用條掃描後再列印出來即可,逼真至極。
拿著山寨版的紙條,我若無其事地走到計算機教室,把它上交給管理員大媽。這成就感遠遠超過製作紙條本身。於是,從此以後的每天中午我都拿著一張新作的紙條大搖大擺地到計算機教室玩兒。其實所謂的“玩兒”,也不過是自己編一些小程式自娛自樂,或者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例如,每次上網需要老師輸入密碼而且有三十分鐘時間限制。由於這樣做對學生產生的極大的不便,我便編寫了一個記錄鍵盤輸入的小程式,從此擁有了不受限制上網的權利。
一次電腦課,我決定向我的同桌和好友Matthew展示我製做許久的大作:一個和電腦“對話”的程式。
由於自己沒有嚴格意義上學過程式設計,編寫的程式非常基礎,只是基於輸入識別和輸出的原理編制完成。例如:如果使用者輸入“How oldare you?” 電腦會根據關鍵詞How、old、you和問號判斷這句話的大致意思並做出相應的答覆:“I’m 11。”
誰知Matthew這個對程式設計一竅不通的傢伙見到這個新鮮玩意兒卻大感興趣。從此我中午在計算機教室裡的生活多了一位夥伴。我們不斷討論著能夠增加到程式裡的對話內容,如何按照英語語法讓計算機組合句子。Matthew想句子,我負責把這些句子編寫成程式。每天下午上課前當我們執行一中午的成果時,總能被那些或有意、或無意、時而粗俗、時而幽默的計算機的回答逗得樂翻天。
這樣的快樂持續了一個月,隨著學校將計算機室逐漸開放,我能搶到一臺電腦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
春遊垃圾站
作為學校自然科學實踐的一部分,每年8年級的學生,必須進行一次特殊的“春遊”。
乘坐公交車,一大早我們來到奧克蘭最大的垃圾回收中心。要說紐西蘭是英國的後花園真是不足為過,就連垃圾站外都是綠樹成蔭、花草遍地。進入回收中心大門,一道鐵柵欄擋住了回收塑膠、玻璃、金屬的大型器械和停放著的垃圾車,遠處是一座足以充當停機坪的庫房。
老師給我們人手發放了一份垃圾回收中心的地圖。我疑惑了,防毒面具在哪裡?在垃圾場不是應該戴的嗎?事實上,由於大部分回收作業都是在室內進行,我們並沒有聞到想象中那撲鼻而來的、腐爛的氣味。導遊粗略地介紹了回收機械的工作原理後,我們被帶到了那座碩大的庫房,
庫房門口醒目的黃底黑字標誌寫著:注意!垃圾填埋場所,來者慎入。我心裡咯噔一下:現在該發放防毒面具了吧?屏住呼吸,我穿過兩道玻璃門,裡面的場景真是令人歎為觀止。靠牆,一排排整齊的垃圾桶大小的黑桶在傳送帶上緩慢移動,牆上幾個脖子粗的管子向黑桶中注入貌似是粘稠的泥土的東西。傳送帶旁無數的黑桶像兵馬俑一樣一排排地碼放著。這場景哪裡是垃圾場,高科技工廠也不過如此吧!佔據廠房一大部分的空曠地域被修建成一個巨型天井,下面放置了野營專用的連體木條桌和凳子。一個環形吧檯豎立在中央最醒目的位置。幾排參差不齊的環形灌木和熱帶樹木,把周圍的黑桶和傳送帶隔離開。如果不是因為走出灌木叢,站在環形傳送帶邊上還是能夠嗅到並不濃厚的腐爛的氣味,否則遊客也許會以為自己來到了某個五星級旅遊勝地。如此優美的環境是如何處理奧克蘭一半人口產生的垃圾呢?
“是這樣的,”導遊對我們說,“來自每個家庭的垃圾被分類後,可以回收的送去回收,不能回收的垃圾,就在這間倉庫旁邊的一個巨大攪拌機裡與泥土混合,再由牆上的管道輸送到這些大桶裡:它們能產生營養豐富的“果汁”,當然這“果汁”不是給人喝的。開啟桶蓋,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