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人的眼中,中國的皇帝就是一切事物和人的主宰。他們可以隨便殺人,抄沒家產,也可以隨便封賞臣工成千上萬的金銀財寶,整個天下的一切都是皇帝一個人的。
而陳皇帝在很多西方學者的眼中之所以‘偉大’、‘尊貴’,不是因為他統治的國家強大無比,不是因為他推翻了一個強大的異族王朝,並且開疆擴土打下了那麼大的地盤,而是因為明明權利無限的陳鳴自己給自己套上了一層枷鎖。
固然這層枷鎖對於陳鳴來說無比脆弱,但他真真切切的做到了自我限制。
偌大的天下非他一己私有,皇室奉養和國庫已分得清清楚楚。
中國的歷史上有無數的明君英主,早年的秦皇漢武,近來的康雍乾,這些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的帝王也未有如今日陳皇帝的此權柄赫赫。他統管大軍,對外是戰是和一言而決。他看似不理會政務了,但整個內閣的一切都被他緊緊地握在手中。
可就是這樣一位權利無所限制的皇帝從來沒幹過啥巧取豪奪的事情。
他一次次的對外發動戰爭,前期的緊張軍費全都透過售賣戰爭債券、土地債券來填補,而這些朝廷負下的欠債,又總能被他還的一丁點不剩。無數人還能從中收到大把大把的好處。到如今國家發行的債券已經成為了上上下下億萬人發大財的機會了,去的晚了,拿錢你都不見得能買到。
不管是商人還是農民、小市民,對之都是趨之若鶩,生怕搶不到這債。
這樣的皇帝不偉大嗎?
數以百萬計的在籍軍人、退伍軍人是陳皇帝的忠實擁躉,一聲令下,百萬大軍兵鋒所指。
手中握著刀,腰間塞著錢,這樣的皇帝誰能抗拒他?
可這樣的皇帝從沒有胡作非為,這樣的皇帝不偉大嗎?不值得尊敬嗎?
所以在內部漫天非議聲中,陳鳴的位置也半點不受影響。他甚至還還有‘閒情雅緻’的跟人在報紙上打擂臺。主管新聞出版署的劉文可是陳皇帝的忠實馬仔。
……
天長日久,君王昏庸;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一聲暴起,宗廟墜毀。
家天下的悲劇被一份份大報寫的清清楚楚。看看滿清,看看朱明,看看中國歷史上的歷朝歷代,誰逃過了這種下場?
自從秦始皇開闢了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大秦皇朝之後,中國正兒八經的兩千年大一統的封建史,誰他麼的皇帝寶座坐穩300年了?
東漢能與西漢完完全全的混為一談嗎?
南宋與北宋的皇帝雖然都姓趙,可是這算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朝代嗎?
中國歷史上的300年怪圈之現象,連西洋現在都知道了。
這問題之前沒人敢提,是陳鳴親口說的。如今社會上倒是有了很多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和探討。
但這個問題說白了,不就是封建社會的劣性嗎?
《三國演義》裡說的,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些原因不只是中國在外國也是很多的,建立在家天下的統治下,制度和矛盾在建立之初就開始一點點崩壞的!所謂的三百年一個劫,那是個歷史的巧合和一個必然,在世襲統治下一個合理的制度開始到崩壞有時候就是這樣的一個週期!
再細點說,王朝興衰本質是人口增長對有限土地的矛盾,氣候變化是誘因。王朝更替時,都會發生大戰亂,因此新王朝建立時,總人口不多,土地供應充足,少量土地兼併不會導致大量失地農民,社會最主要的矛盾得以緩和。但過了約300年,十幾代人的繁衍,人口增長,土地有限,兼併增加,國內的失地農民增加,社會矛盾激化,一但遇到氣候變化,大規模的饑荒出現,那就出現不了王朝更替,也會發生動搖皇朝基礎的大起義。
所以,一些影響力不小的報紙上發出了‘結論’,進而推演出了封建社會的劣性,然後再點名了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同。
資本主義社會是透過提高生產技術、生產力和對外擴張來獲得更多的利益;而封建王朝的建立到崩塌則就是一個,上層階級不斷的吞併中下層的財產資源的過程,比如土地,比如土地兼併。
歐洲的王朝普遍來說比中國持續的更久,幾乎沒有被起義的老百姓給推翻的,那是因為歐洲在大多數的時候發展的太爛。讀書的,有知識的,大多是貴族和神職人員,底層人都是愚昧無知的,這才讓他們在過去的‘封建史’中的統御堅持的更久。也因此,歐洲在很長很長的時間段內都比中國、天方發展的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