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你什麼意思?人人都需要性的呀。”他們就是不能回答這些問題。他們不能回答是因為詞彙貧乏,實在是太貧乏了。有時候有的人會勉強擠出幾個字來說:“它意味著我是正常的。”好像不能夠有性高潮就不正常。缺少它意味著不能稱之為男人,對女人則不然。
泰弗開了偉哥處方給那些真正想要的人,或給那些希望滿足性伴侶的人,而不僅僅為了使男人更覺得自己是男人。
生活在一種大肆宣揚性的文化氛圍中,性被當做人的心理健康之必要。如果一個女人(或男人)說自己不喜歡Xing愛就很有可能被大加責難。詩人桑德拉·蔡登斯坦,結婚46年了,在她和她丈夫過了幾年的獨身生活之後,發現了一種兩人都滿意的有規律的Xing愛方法。那時她鼓起勇氣以詩來表達她的Xing愛態度:
我到了/64歲才開始懂得/如果我不想/手溫柔地放在Ru房上,/手指輕擦|乳頭,/一個輕舔,勃起的###/碰撞我的軀體,/我有同樣的權利 / 不要去想/如同他情不自禁的慾望/這種不要去想/是主動的,值得尊重的,/這種不要去想/不是冷淡/做他的好女人。
蔡登斯坦繼續問道:“讀者閱讀的感受和我寫的時候一樣美妙嗎,還是很不舒服?自私嗎?坦率嗎?不是自發的嗎?對我而言部分是這樣,我一直想成為火辣的性感女郎,有激|情的女人。似乎現在——最後——正好……我用了多年來接受而後——更難於——表明這種需要,沒有歉意和自責。”我認為,蔡登斯坦決定發表這首詩是受她的已婚身份、性慾旺盛驅動。如果是一個單身或獨身的女性發表了這樣一首詩,她將立即被汙辱為男人恐懼症或性冷淡,一定是糟糕的病態性恐懼症。
最近,大眾媒體的多篇文章呈現了這樣的跡象:在已婚的兩性戀愛和同居的同性戀者中隱藏著大量的獨身者
。但這主要被看成是一種不幸的理由,一種性功能障礙,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伴侶中一個需要Xing愛而另一個不需要性,這肯定成問題,但是雙方都同意獨身會是個社會問題嗎?
這種Xing愛對於個人幸福以及身體健康是必要的批評觀點,以及實際表明不管長期還是短期的獨身可能會比以前所知道的更普遍,這些都對Xing愛的本質提出問題。雖然一些以性為研究命題的生物學家和社會學家還是把性慾看成純生理結構或者主要的社會結構,絕大多數人趨向認同人的性慾取決於生理和文化複雜因素的互動作用而形成。另外,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性動力是有性別差異的。根據2001年的針對多種不同專案的研究調查表明,一般來說,男人的性慾比女人更頻繁、更強烈,調查從下面幾方面來研究:自發地想起性,性幻想的頻率及多樣性,有性茭願望的數量,想要的性伴侶的數量,手Yin,喜好各種各樣的性體驗,以及其他方面。那些作者,同時也是心理學家,得出結論:“在接近十幾項不同的調查裡,我們沒有發現一個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的性慾更強烈。我們認為綜合考慮調查的數量、質量和集中各種證據表明這個結論是無可爭議的。”
正確對待獨身(2)
這一結論還暗示了女性獨身可能會更容易些。的確,這就是作者們得出的結論。他們引用一個研究表明,“對於男人而言,擔心被拒絕成為避免Xing愛的主要原因”,而對於女性“報告顯示缺少這方面的興趣和願望”
。支援這一結論的另一位心理學家發現,對於女性來說“獨身狀態不一定是一段痛苦的心路歷程”。更確切的是,“對於一些女性來說,那更像到市場去逛一圈”
。然而我們一定要記住,這種概括掩飾了性慾以及獨身的原因存在著巨大的個體差異。
儘管這樣,對獨身消極的文化評價還在繼續。這一點解釋了為什麼我樂意問起女性的性生活,而不問她的獨身情形。雖然有時候是出於自發的,我從不直接問我的研究物件有關獨身的事。即使我問過,我猜想大多數的女性會拒絕使用這個詞的。在目前的文化氣氛下,沒有人會稱自己獨身,很少有人會說她選擇或喜歡獨身。可接受的說法只是暫時禁慾,正在尋找心靈伴侶。一個獨身又浪漫的女性是允許的。
雖然獨身有別於純潔和貞操,由於天主教義把三者聯絡起來,這種區別變得語義模糊了。90年代披露了大量牧師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性騷擾的醜聞事實,使得獨身這個詞有了更多的負面內涵。這一醜聞強化了獨身是一種不健康狀態的文化理念。牧師的獨身被看做一種難以達到的慾望——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