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叫潁川,後來叫登封。
古代叫歸德,後來叫商丘;古代叫汝南,解放後竟然叫駐馬店!
優雅大氣的地名,生生變成了新農村。
春秋時期的駐馬店一帶,屬於蔡國。
蔡是個小國,最大的特點是容易欺負,被鄰居楚國活捉過一次話事人蔡侯,滅過兩次國。
汝南這個名字,始於西漢高帝二年。
在汝水之南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即前面那個悲催蔡國的首都、建國後的駐馬店市上蔡縣附近。
到東漢時期,門閥大族形成,人們喜歡標榜自己的祖籍所在地和家族,顯擺自己的出身。
汝南袁氏是這時的一個著名世族,四代人中有五個人位居三公之位,號稱四世三公。
袁紹就是這個家族的後人,一般自我介紹的時候都說自己是汝南袁氏,教人肅然起敬。
如果他說駐馬店袁氏,別人大概就要問他賣不賣十三香。
漢順帝時,汝南郡領三十七縣,郡治遷至平輿,在兩千年後平輿縣境北部的射橋村。
郡治所在地,是淮水邊最大的水碼頭,就是中下游的壽春和廣陵都比不上。
過了猛虎崗,接近汝南郡的中心區域,人煙稠密起來,再也沒有了以前的荒涼景象。
然而,趙家軍還是發現,農民們的日子過得很是悽慘,絕大多數衣衫襤褸。
當然,也有可能他們在勞作沒有穿上見客的衣服。
天氣炎熱,一路看去,不少男人脫掉上衣在田間勞作,身上瘦骨嶙峋。
趙家部曲,不少當初都是逃荒討飯出來的,也有曾當過山賊的。總起來講,大家都農民出身。
真定的富庶和汝南的貧困,形成強烈的反差,一個個對趙家的歸屬感更近了一分。
徐庶的感嘆是最深的,每天早上,趙家軍除了一部分人在警戒,其餘人都在修煉導引術。
那一大片人,雲蒸霞蔚的情景,讓他感動莫名,連基礎的部曲都能修煉。
他個人覺得比這些人高了很多層次,定然可以獲得導引術。
趙雲原本以為遊俠兒肯定有自己的導引術,不管好壞,到了一定的年齡替換,說不定兩種功法還互相排斥。
後來才知道徐庶居然沒有,也是習慣性思維,趙家上到家主下到僕從幾乎人手一本。
自然,趙雲不是吝嗇之人,找了一本習練全身筋骨的給他。
趙家的導引術,分門別類,一般的軍士,都是以強壯臂力為主。
徐庶上陣廝殺的機會不多,強身健體就是最適合的。
一路上都是騎行,儘管道路不怎麼好,兩天之後,一行人趕到汝南。
作為郡城,汝南的防禦和潁川相比,差了好幾個檔次。
陽翟城牆的高度,應該在十米左右,而這裡的最高處只有七米左右。
到了漢末,趙雲隨時都在吐槽古人的計量單位,一整就是十幾丈高。
以城牆為例,一米等於三尺,七米是二十一尺,也就兩丈一,隨便扎一個雲梯就能搭上城頭。
南方少馬,突然出現的馬隊,整齊有序,讓汝南人很是驚慌,難道天使到了?
袁家是本地最大的家族,就是袁家人偶爾回來祭祖,加上拉車的馬,不會超過一二十匹。
在外面行走的部曲,每一個人都懂得馴馬。
只見兩馬一排,一匹馬上面有人,另一匹馬上馱著行李,並排而行。
有心人開始數數,看看究竟有多少匹馬。
最前面是趙雲,玄色披風,頭上扎著英雄巾,俊俏的臉上略顯稚嫩,看上去威武不凡。
緊隨其後的就是徐庶,他畢竟是個聰明人,在馴馬上已經有了一定心得。
也許縱馳如飛還差點,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進沒任何問題。
背上劍匣裡的東西,早就鳥槍換炮。曾經作為裝飾的一把破劍,在上蔡時當地大掌櫃找了一把精鋼長劍。
早就有飛鴿傳信過來,趙家在本地的大掌櫃這些天一直都派小廝在北門守著。
看到這麼一大隊騎行人馬,斗膽相問,聽說是趙家來人,不僅大喜,飛奔過去報信。
可兩條腿這麼跑得過四條腿?趙龍讓他跟著帶路。
小廝不是從真定帶過來的,汝南大掌櫃趙青武在逃荒的人群中挑選出來的,自願改姓趙,成了趙青武的乾兒子趙德發。
小夥子人很機靈,就是見的世面太少,也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