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我做了很多很多不見得賺錢的演出,卻心安理得無怨無悔,原因很簡單:那是我談好的了。

很多藝人參與公益活動,大家很容易把它想成沽名釣譽,或說得好聽些是建立形象。其實,沽名釣譽也好,建立形象也罷;積存福德也可以,回饋社會也行。說明白一點,這一次不賺錢的原因是:為了賺更長久的錢,為了過去已經賺到的錢,為了其他的事可以賺錢,為了提醒和創造更多的機會來賺錢……如此而已。

有錢人,一定有他富有的道理

“錢”是人類以物易物行為程序裡的插曲。我付出勞力,不管是劈柴種穀,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溫飽”。可是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就叫做“錢”。漸漸地,我劈的柴、種的米都必須拿去賣,換成錢,然後再去買溫飽。如果我很會買又很會賣,只要劈少少的柴,種少少的米,我就可以很溫又很飽!這個買賣的過程就成了“貿易”,而我,就成了一個“好”生意人。

後來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劈柴種米的人少了、十行百業的人多了,於是社會就用“錢”來把這一切原本單純而越來越複雜的依存關係串連起來,就成了今天的世界。

要想清楚“錢”,就要先看清楚“錢”的真義:無中生有的交易和轉換。

你現在上的班、做的工,對全人類提供的服務有多少?你就領到那份與服務代價相對等的“錢”。你可以用這些“錢”再去交易,或轉換成你所需的一切:他人創造的服務,那些別人上的班、做的工。

於是有人會提出問題:“我覺得我做得多,可是我領得少。因為我的所得只能換得他人少少的服務。”

答案很簡單:他做的“工”給人類提供的服務效益太差。可能他選錯行,用錯工具,缺乏知識,沒有效率……總之,事倍功半,自然領得少。

“可是我明明看見很多人什麼也不做。每天只是炒炒股票,就領得比我多,享受比我好,大家都替他服務……?”

答案也很簡單。炒炒股票就能賺錢?那還得要眼光獨到、操作得法。懂操作才能抓對時機,眼光準才能選對行情上揚的股票。會行情上揚的股票代表那家公司會賺錢。會賺錢的公司,代表它的產品為人群所需要。越為人群需要的產品,就代表越有價值的服務。那些人將資金投資在一家能提供“有價值服務”的公司,使這公司資金充裕、擴大規模,就代表可以創造更高績效的服務效能,就代表為人群提供了更多的服務!當然可以領得比他多、享受比他好!

所以,錢是公平的。它從來都是公平地去它該去的地方。有錢的人一定有他富有的道理,沒錢的人一定有他窮的原因。別埋怨了。

我的賺錢態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一句我從小就會背的話,可是一直到現在才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有很多話都是這樣的,一如我們從小聽老師家長叨叨絮絮,卻全當耳邊風,一句也聽不進去。說是聽不進去,我們只是當時不明白:耳朵是關不上的,所謂“聽不進去”的話其實是全進去了,只是“有聽沒有見”而已。

直到經事長智,才一句一字地從腦子的某個角落裡,把那對應的話給拖出來:開始驗證,有所體會。這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差不多也就是這個意思,現在我把它挑出來說,是因為在“錢”這個主題上,這8個字可以提供給我們某一個足以思考或追求的境界。

我在那段賺錢的日子裡(想想,我現在也還很賺錢,只是和開銷相比起來沒那麼令人驚喜罷了),著實是買了不少東西。當時買東西很簡單,老婆說要買的,買。孩子說要買的,買。自己說要買的,買。生活上需要買的,買。買了會快樂的,更是要買。就是這樣,腦海裡就是沒有浮起過任何與價錢相關的念頭。

從小也不算窮,剛開始賺錢就算順利,剛順利就結婚,剛結婚就當了爸爸,剛當爸爸就開始生小孩,剛生小孩就開始做生意……一切接踵而至,完全沒有空檔。就因為這樣,我在很短的時間裡改變了許多,尤其是在金錢的尺度上。算一算,從花300元會考慮(我在服役),到花30萬元會考慮(我同時主持好幾個電視節目),這兩者之間,不過前後三年而已。

也算暴發罷,儘管不如中樂透彩那麼一瞬之間。但中彩票畢竟只有一回,我那前後幾年卻是日日三獎、月月中二獎,況且還看不出幾時會停止中獎!在那樣一個背景之下,買東西時不太去計較金額與價格是很正常的。我那時唯一計較的,可能只是大家開不開心,包括陪我買東西的人、被我送東西的人、賣給我東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