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其實就是雙層複合式了。
“雙層複合式更先進方便嗎?”劉鈞聽了剛才的三段接合式感覺太過複雜了。
“嗯,雙層複合式與三段接合式完全不同,雙層複合式的制管法,是直接在一根三尺多長的鋼蕊上裹以紅鐵,當第一層鐵包裹好以後,在這層銃體上再裹一層,使得內銃的接合口被外層銃體合裹結實形成複合體。”
“這種方法打造出來的銃體接合會更堅固,不過這種銃管無法做出很長的銃管,但是銃口卻可以做的比第一種的銃管更大,因此有效距離內的威力也更大。東瀛人把這種大口徑的短銃體的鳥銃叫做鐵炮,不過現在我朝很多匠人卻還普遍的認為鳥銃越長威力越大,比如大人隊中的抬槍,其實就是在這種觀念下發展製造出來的。”
“這個得到驗證嗎?”劉鈞不管這些匠人是怎麼爭論的,他需要的是結果。
“當然,趙先生對此都是親自驗證過的。魯密銃和掣電銃,都是採用雙層複合式方法打造的。”
“那我們就用雙層複合式。”劉鈞拍板決定。
不過劉鈞還是高興的太早了,雖然制管和焊接兩道工序極為複雜,但這卻不是最佔時間的工序。
鳥銃製造過程中最耗時的其實還是修整。
一開始鳥銃造出來都是八稜形的,銃體一頭粗一頭細,粗的做銃腹,細的做銃口。準心照門火臺都是在銃體焊接後,用同樣的方法焊接上去的。準心和照門在未加工前只是兩個凸起,沒有作用。
火臺在打焊前銃體和火臺上都預先鑽好了傳火也,要對準傳火孔的位置焊上,不可堵塞。
這時的鳥銃還只能算是個粗胚,還需要重新鑽出銃膛,挫出準心。
不過這個時候的工藝水平有限,鋼蕊斷面既不純圓,蕊體也不直,鏜內粗糙不平,還需要用鑽頭將銃鏜鑽大鑽光。
一開始只是純手工鑽膛,後來則有了鑽床。
按趙順的介紹,這種鑽床用木做框架,圓形石盤做慣性輪,繫上皮條後用人力拉動,使石盤帶動鑽頭旋轉。鑽頭和挫刀都用的是硬鋼製成,但鑽銃膛後還要刮銃膛。紀效新書裡也有記載,鳥銃原孔甚小,用鋼鑽鑽之,一日刮寸許,至底為止,一月鑽光為上。
一個月鑽完一根銃管,居然還叫快,可見這道工序有多耗時間。
制約火銃生產時間的,最主要就是這道鑽膛刮膛的工序。一個鑽床一月居然只能鑽一根銃管。
劉鈞想了想,“多弄一些鑽床如何,一個銃床一月鑽一根,那我們弄一百臺鑽床,一月起碼能鑽一百根,對吧,若是弄一千臺,那就是一月一千根了。”
趙順怔了怔,沒想到劉鈞如此霸氣,一百臺鑽床一千臺鑽床,都不敢想那麼多鑽床排在一起鑽銃的場面。
“光有鑽床還不夠,得有匠人。”
“匠人不夠我們可以招募,還可以自己教導。”
“那得很多錢。”趙順擦著汗提醒道。
“能用錢解決的事情,都不是問題。”劉鈞大手一揮,霸氣的道。“後面還有什麼工序?”
“銃膛鑽好後,再用四稜的鋼條將膛內刮光刮淨,這樣銃管就算完成了。接下來要做的是火銃的後門,也就是銃末端的塞子,又叫螺絲轉,《紀效新書》有記:絲轉,左轉則入,右轉則出。銃腹既長,如鉛子在內或剋火門等項,取開後門絲轉,以便修整。”
這是火銃是最精細的部件之一,僅次於準心和板機構件。
到這時,火銃大致已經完成,最後一步,就是機構與裝配。
在趙順的仔細介紹下,劉鈞瞭解到鳥銃的板機和龍頭做為一整套機構,都要銅匠來製造,板機、龍頭,罩殼、火門蓋這幾樣也全都採用銅材料製造而成,而彈簧則是用鋼。
等銃管、機構等都製造好後,最後就是銃管和銃床的連線。銃床由木匠製成,選用堅韌吸水少,幹後不變形不開裂的木材,採用的是兩段銅箍固定方法。雖然清洗上會有所不便,但能加速生產製造的時間,有得有失。
“一把鳥銃,鐵匠、炭價、銅價以及木材料,還有工匠工食錢,總共耗費成本在三到五兩銀。”
“造價倒不算高,可這時間太長了。”劉鈞嘆氣道。
想了想,劉鈞對趙順道,“如果把製造的各個工序分開來,不同的工序由不同的匠人來製造,比如焊接這樣最重要的工序由最熟練的老匠人制造,而一些如鑽銃、刮銃、敲管這樣的工序,由一些經驗稍低些的工匠來接手,你覺得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