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三年,黃臺吉派濟爾哈朗、多鐸二人率軍在義州築城屯田。
義州處於廣寧與錦州之間的大淩河畔,地勢開闊,土地肥沃,在此築城屯田,實際上是建立了攻錦的前哨陣地。同時,一旦開始圍攻錦州,這裡也馬上能成為一個絕佳的後勤補給基地。
清軍屯田義州的舉動,很清楚的暴露了他們下階段的戰略意圖,那就是圍攻錦州。駐守錦州城的是大明掛前鋒將軍印的錦州總兵祖大壽。遼西第一將門,祖家的當家人。曾經向清軍投降過一次,後來藉機回到錦州,立即又開始跟清軍敵對作戰,但祖家有不少人已經投降清軍,為清軍效力。
面對清軍的義州駐軍屯田,祖大壽不停的向薊遼總督洪承疇請援,說建虜屯駐義州,意在寧錦。而寧錦氣脈中斷,則松、杏、錦三城勢已岌岌,朝不逾夕矣。祖大壽請求洪承疇和朝廷發兵來援,打掉義州這根插進錦州眼中的釘子,力保錦州的安全。
寧錦防線在此時早已經成了一個相當尷尬的存在,因為自林丹汗西走後,燕山北的蒙古人已經從天啟和崇禎早期的明軍盟軍,變成了清軍的先鋒。遼西成了一條孤單而又薄弱的突出點,一條狹長的走廊,深入敵境數百里中。
從戰略作用上來說,寧錦對於關內的屏障作用已經極微,在此之前,清軍已經數次繞過遼西的關寧錦防線,自燕山北的薊鎮一線突破長城關口攻入關內。
堅守寧錦防線不但起不到原有的屏障京師的作用,甚至還大大拉長了明軍的補給錢,另外還讓明軍這支花費最多的精銳兵馬,駐紮在遠離京畿的地方。每次清軍入寇,寧錦軍既無法禦敵於外。又無法及時增援京師。
雖說寧錦可以防禦山海關,可實際上,山海關獨特的地形,使得這裡極為險要,歷史上山海關也曾被攻破,但都是自關內攻取的。還沒有從關外正面攻破過,明軍完全可以把寧錦守軍撤到關內。
可惜,文官的不知變通,不懂戰略,加上遼西將門在遼西的利益,使得朝廷居然還一直在死守著寧錦一線。
尤其是到了如今,當清軍要次發起錦州之圍的時候,朝廷沒有既沒有選擇最正確的撤回山海關,牢牢把守薊鎮山海一線。也沒有一面穩守錦州,一面派兵襲擾義州城的築城屯田。
朝廷和薊遼的將帥們選擇了最下下的一個應對之策,從中原抽調大軍前往錦州,去摧毀義州城。而這必然引發明清的決戰,他們也毫不在意。
率主力遠赴關外四百里,與敵人進行戰略決戰,劉鈞根本想不明白這朝中上下和薊遼將帥們究竟是怎麼想的?腦袋全被門夾了?還是因為朝廷剿滅了流匪而空前的自信心大增,全都膨脹了?
就算大明想與清軍決戰。什麼地方不能進行,什麼時候不能進行。非要選擇這樣一個被動的時間和地點呢?
尤其在劉鈞看來,如果僅只錦州守軍堅守城池,再派一支機動力量對義州一帶清軍屯田和補給路線進行襲擾破壞,那麼還好些。而集結大量兵馬到錦州,這卻是加速自殺的做法。兵越多,消耗越大。補給壓力越大。而明軍有著四百多里的補給線,補給全靠關內運輸,這是極其危險的。
不作不會死啊。
劉鈞感嘆之餘,也別無他法。連梅之煥都勸不住崇禎,別提他了。好在崇禎最後並沒有接受梅之煥的上奏。調他去錦州,要不然劉鈞都不知道要如何應旨。
五月初一,北洋艦隊搭載著三萬餘九頭鳥,浩浩蕩蕩的離開黃州,駛向東方。
江邊送行的百姓之中,一名商人遠遠望著艦隊順江駛遠後,慢慢擠過還在興奮交談稱讚九頭鳥威武的百姓,一路回到了城中。
他走進了城東大街的一家北貨鋪。
“你這裡可有遼東人參,百年的老山參?”
喬桂大聲問,鋪裡櫃檯後的掌櫃聽聞,匆忙抬頭看了他一眼,然後從後面走了出來,把已經上前招呼的夥計叫開,自己上前親自接待。這是一個瘦小乾枯的山西老頭,年紀不小滿臉皺紋,頭髮戴著頂瓜皮帽。
“客官,我這裡有上好的老山參,你要一百年的還是兩百年的?”
“是正宗的遼東老山參嗎?有沒有高麗參,百年的?”
客棧掌櫃露出一張笑臉,攏著手道,“客官你算是來對地方了,我們這間廣福行可是最有名的北貨行,關外的貨不少,正宗且還實惠,不僅有遼東老參還有朝鮮進的高麗參,一百年的,有!”
聽到客棧老闆這麼說,喬桂眼裡閃過一道光亮,很快又隱去,他緩緩問道,“百年遼東老參多少錢,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