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這是什麼,亮倒是從來沒聽說過。”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不論任何人都能參加,擇優選取。”
諸葛亮好像有些明白了,聽起來似乎是個不錯的制度,但還是聽李世民繼續說下去。
“考試可以考任何東西,為官、治政,農業賑災,儒學策論,諸子百家,甚至治軍、機關術,醫藥都可以,只不過不過前者偏重理論,後者偏重實踐罷了。”
諸葛亮低下頭,細細思考了一番李世民說的話,震驚的發現自己竟然發現不了這個制度的一點弊端,至於作弊什麼的他也想到了,這是制度的弊端嗎,這是人的弊端好不好。
“陛下,大才。”諸葛亮的聲音有些嘶啞,“科舉制一出,可算是徹底解決了我大漢人才的選拔問題。”
“沒有完美的制度,只有不斷髮現、補足它的缺點,科舉制也是,就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有幾個問題。”
“亮願聞其詳,”諸葛亮挺直上半身,一雙求知的眼睛緊盯著李世民。
“我們這個時代不說別的,能識字寫字的有多少?不還是大多出自世家豪族嗎,如果底層人民讀不了書那麼科舉制遲早和別的一樣,成為最頂層那一批人投身官場的臺階罷了。”
諸葛亮回答道,“確實是個問題,哪怕是國家出面也很難,不過科舉一定要辦,把這個社會風氣先形成,要讓百姓知道,有一條道路雖然很難,但是哪怕你出身低微仍然可以當上大官。”
“先科舉制與現在的制度並行吧,不可能一下子轉變的,也可以先拿一郡做試驗地點,觀察一下實行過程會遇到的現實困難,具體的丞相可以多想想。
另外再由朝廷出面,在每一郡設立都學堂,挑選一百名貧苦且優秀的學子供他們免費讀書,再多就不行了。”
李世民頗為無奈,一個郡一百人,平均到每個縣可能也就十個人不到,但沒辦法,再多了國家也供不起啊,可能等以後統一全國了可以讓縣裡也供應些,但現在肯定是不行的。
“對了,一定要嚴加管控,可讓人時不時的抽查,如果有世家子弟混進去想佔國家便宜的話,一定要嚴懲不貸。
大體上就先這麼辦,回頭你與其他大臣商量一下,弄個具體的方案上書給我。”
“臣遵旨。”
“還有一件事,聽說朝中的許多大臣對九品中正制也比較滿意?”李世民表情冷漠,看不出是高興還是憤怒。
“好像是有這麼一回事。”
李世民嘆了口氣,“唉,這些人啊,總以為自己和後代會像王翦王賁、周勃周亞夫一樣老子英雄兒好漢,實際上大多數都是趙奢與趙括一樣,很多人還不如趙奢。如果我們推行科舉制會不會有阻力?”
“肯定有,”諸葛亮斬釘截鐵的回答道,“很多人已經準備好成為千年的世家了,自然不肯輕易放棄以後的榮耀,不過這點阻力對我們而言不值一提。”
想起來後世以五姓七望為首的門閥對社會的影響力,李世民下定了決心,“好大的野心,不過既然遇到了我們,豈能讓他如願?”
諸葛亮說的確實沒錯,這點阻力對他們來說算什麼,雖然劉備和關羽、張飛等不在了,但馬超、趙雲、魏延等軍中大佬還在,有軍權在手,誰能掀起波浪?
三人中只有馬超稱得上是望族出身,但他的家族早就被曹操屠戮殆盡了,身邊只剩下了從弟馬岱,根本就沒什麼千年世家的野心。
更重要的是,丞相和陛下都站在這一邊,無論是實力智慧還是大義你都比不過人家,那還比什麼比,好好聽話就行了,別出來丟人。
“話說回來,丞相的家族也是世家吧,琅琊諸葛氏在世家中也不小吧。”
大漢王朝的世家論起來可以追溯到春秋時的各個諸侯國,經過近一千的起起落落,到東漢末年已經可以分為三個等級了。
除開劉姓這個論外的,第一等就是汝南袁氏,弘農楊氏,陳荀司馬等大家族,這一等級的家族每一代都有不止一個兩千石以上的高官在中央任職,像頂流袁氏,四世三公,楊氏五世三公。
第二等流多了起來,比如荊襄蒯氏,陳留衛氏,再比如琅琊諸葛氏,這一等級的家族每一代都有能做到郡守一類的高官,當然也會時不時的蹦出妖孽,比如諸葛亮。
到了第三等就更多了,它們也可以稱之為寒門,有的是第一二等世家的分支,要麼就是有些落敗的小家族,不過論起家學淵源卻絲毫不比其他家族差,三國時代可以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