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厲害。
聽完嵇紹的簡單介紹之後,劉備很想笑。
但凡王朝開國之初,無不是朝氣蓬勃,眾正盈朝,可是怎麼到了這,一個敢說真話的人就被大臣們嫉妒呢?
看著欲言又止的嵇紹,劉備笑了笑,“是不是在想,朕是怎麼猜到不是楊駿的?”
嵇紹輕輕點頭,“陛下聖明,臣確實疑惑不解。”
“原因很簡單啊,他楊駿摸不清朕的意思,自然不會輕易表態,反正他已經第一個獲得了賞賜,足夠證明他的地位。”
“陛下聖明,只是臣還有有些不解,為何是周大人呢?”
“因為周處官職不高不低剛剛好,而是出身原東吳世家,本地勢力不強。
不然你看,石崇與楊太傅也不對付,他就可以對著幹,還不是因為他爹石苞是我晉朝大將軍嘛。”
劉備是真的想栽培嵇紹,故而言語之間也沒有過多保留,只能能領悟到多少就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好啊,寫的真好。”
在嵇紹陷入思考的時候,劉備已經開啟了周處的奏摺。
雖然從嵇紹的介紹中,劉備就對他有了幾分期待,可是等真正看到其中內容的時候,劉備才知道,自己還是把他看低了。
不到兩千字的奏摺,字字珠璣,將大漢之所以覆滅的原因剖析的清清楚楚。
和大眾把罪過都推到桓帝靈帝以及十常侍、外戚身上不同,在這些人之外,周處還點名了世家的罪惡。
雖然只是略帶提了一嘴,篇幅不多,但劉備還是第一次看見敢在明面上說世家壞話的。
除此之外,周處對三國君主也做了比較準確的判斷,比如罵曹操管不住下半身,殺戮過盛;
罵自己起步太晚,失了先機,謹慎一輩子,最後一戰因輕敵吃了大虧:還罵孫權背信棄義,晚年昏庸,因為繼承人問題搞的吳國烏煙瘴氣。
這樣倒是挺和劉備心意。畢竟你要是隻罵劉備一個人他肯定難堪,可如果都罵了保不齊他還得鼓著掌誇你罵的好呢。
更何況他也不是禰衡那種之噴不誇之人,在指完這三人的缺點後,他也點明瞭三人的優點。
比如曹操文韜武略兼備,氣量頗大,對張遼、張合等降將用人不疑,繼承人的挑選也是三人中最好的。
比如劉備仁德,愛民如子,堅韌不拔,屢戰屢敗而又屢敗屢戰,愛才,可三顧諸葛亮於草廬之中,使人能效死力。
再比如孫權,少年繼位,平定內將與宗族之亂,危急之時總能選中人才,絕不干預,關鍵是活的時間最長,比曹叡都能活。
因為有優點,所以才會三足鼎立,各自為政,因為有缺點,所以才不能天下一統。
“大才,應當大用,怎麼能讓他屈身於小小的四品御史中丞呢,傳朕的命令,即日起,周處為御史大夫,監督百官。”
“遵旨!”
陛下這是要整頓吏治?
看著意氣風發的劉備,嵇紹覺得自己有點眼花,跟在陛下身邊也不短了,什麼時候見他這樣過。
難道陛下一直都是裝的,想學楚莊王一鳴驚人?
可是為什麼呢?
嵇紹想不明白,楚莊王繼位的時候是因為年幼,辨不清忠奸,可是陛下都已而立之年,而且先帝大權在握,不會有人害他,為什麼要藏拙?
“在想什麼?”
下完命令之後,劉備剛剛扭頭,就看到了一臉震驚的嵇紹。
“今日的陛下好像有些不同。”
“可能是因為登基了,朕不再是太醫,朕現在是帝王。”
劉備笑了笑,“信不信,接下來會有一大堆奏摺?”
“臣愚鈍。”
“朝臣見朕封賞周處,以為他猜中了朕的心思,必然全往那個方向寫。
就是不知道他們有沒有這個反正,畢竟不是誰都願意罵自己家族的。”
“臣明白了。”
嵇紹點了點頭,心裡已經把劉備比成了楚莊王一樣的人物,雖然不知道動機是什麼,但是他不敢揣測。
不久之後,太監果然帶來了一大堆奏摺,劉備接過一一檢視,也確實和他想的一樣。
“和朕猜的一樣,就像排練好了似的,這些人中都把大漢滅亡的罪過推給了桓帝靈帝,還有宦官,卻沒有一個人提世家。
真是可笑,抄都不會抄,偶爾有兩個說世家的吧,還是兩家世仇互相攻詐,他們也真是夠無聊的,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