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有彈簧座椅,坦克手還是被顛得七葷八素。
動機巨大的轟鳴聲,狹小的空間,燥熱的空氣,都考驗著他們的耐力。
塔基呼吸了兩口鮮空氣,感覺舒服多了,他剛要再鑽進裡面去,忽然,呼嘯而來的聲音,引起了他的注意。
炮彈,是伊拉克的炮兵開火了,糟糕,他們是從什麼地方冒出來的?
塔基飛快地縮排坦克炮塔內,蓋上了艙蓋,用潛望鏡,開始觀察四周。
卡倫河岸邊,部署這裡的d-20式152毫米口徑的加農榴彈炮,正不停地進行炮擊。
這種牽引式加農榴彈炮,是蘇聯50年代初期研製定型的152毫米牽引火炮,1955年裝備部隊,並且廣泛出口到各個華約國家,裝備摩托化步兵師及以上各級炮兵部隊。
152毫米口徑是一個典型的加農榴彈炮口徑,射普通榴彈時,射程可達19公里,射火箭增程彈時,可大22公里,每個炮兵班10人。這些火炮,都是南方軍區的看家寶貝,都已經被張峰投入了戰場。
從初期的興奮回過神來,戰場上的伊朗士兵,隱隱感覺到有什麼地方不對。
152毫米的榴彈,爆炸威力驚人。榴彈也叫開花彈,是炮彈的“元老”。它是利用彈丸爆炸後產生的破片和衝擊波來殺傷或爆破的,榴彈的“肚子”裡面裝填**,著地瞬間爆炸,可形成大量的破片去殺傷敵人。152毫米榴彈威力,可產生約2800塊有效破片,它的周圍幾平米的距離上,沒有什麼**可以抵擋得住。
幸虧,現對方的榴彈瞄準的不是後方的步兵,否則,步兵的血肉之軀,又沒有合適的掩體,根本就抵擋不住。
不過,即使是坦克,也只能抵擋得住榴彈的碎片,如果要是被榴彈直接命,雖然不是穿甲彈,巨大的能量,也足以將坦克內部的成員全部震死,所有的觀瞄器材統統損壞。
當然,被榴彈直接命的可能性,不是非常大。
被對方炮擊後,塔基立刻從潛望鏡裡面,觀察著炮彈飛來的方向。
現,撤退的命令還沒有下達,所以,他們只得向前衝,找到對方的炮兵陣地,徹底幹掉對方的炮兵。
四處都是炮彈爆炸產生的黑霧,戰場上一片朦朧,前面追擊的伊拉克殘兵,此刻已經不知所蹤。
塔基努力尋找著,要是有炮兵雷達,可以透過測量對方的彈道,立刻知道對方炮兵的方位,但是現,只能用肉眼觀察,用經驗去推斷。
塔基的潛望鏡轉了兩圈,還沒有找到對方的炮彈軌跡,就看到了讓他終身難忘的一幕。
米格機!大批的米格機,飛來了!他甚至可以看到,機翼下方,掛載著的沉甸甸的炸彈和可怕的火箭射巢。
第一個攻擊編隊,終於飛到了戰區上空。
阿爾斯蘭駕駛著自己的米格-23,拉桿飛到了高空,開始承擔重要的防空任務。
四架米格-23,變成兩個雙機編隊,拉到了8000米的高空,開啟了自己那並不太可靠的雷達,開始監視四周的空域。
四架米格-21,5000米的空盤旋,隨時準備迎擊可能出現的伊朗空軍。
此時,卡倫河的上空,是伊拉克空軍的天下!
隨著兩個隊的掩護戰鬥機,後方擔負轟炸任務的戰鬥機,終於來到了伊朗人的頭頂。
一直都追擊伊拉克軍隊,本來伴隨著裝甲部隊的防空火力,又全部留了指揮部,而空軍,去迎擊轟炸德黑蘭的伊拉克空軍,這一刻,他們成了待宰的羔羊。
先飛來的,是米格-23。
設計的時候,米格-23的定義是一種戰鬥機,用於與敵方爭奪制空權,可是,從實際的使用來看,米格-23本來設計經典的可變後掠翼,並沒有帶來太大的機動性的改觀,反而加大了結構重量,導致其機動性甚至還比不上輕巧的米格-21。
反倒由於採用了雙設計,載重量大,改型成一種轟炸機,反倒合適,這也就有了後來的米格-27,就是轟炸版的米格-23bn。
此時,兩個隊的米格23,除了掛載兩枚紅外格鬥彈之外,機翼下和腹部,掛載的都是普通的250kg低阻炸彈,每側6枚。
而後面的蘇-20,是專用的對地攻擊機,除了左右翼根處的的20毫米機炮外,機翼下各有3個掛架,機身下有4個掛架,外部總共有10個掛架。除了機翼下的間掛架是防禦武器專用掛架,只能掛紅外製導的空對空導彈之外,內側和外側的機翼掛架和機身下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