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1部分

解決的辦法有兩個:其一是提高艦炮鑄造的精度和鑄炮材料的強度;其二是發明了船舷炮門。這個金點子是英國人詹姆斯·貝克想出來的,將火炮裝在下甲板上,並在船體兩側開出炮門,讓炮能夠發射;而在不使用的時候,炮門用帶鉸鏈的炮門蓋關閉。

不管怎樣只有在這個時候,真正意義上的“軍艦”誕生了。因為,在“冷兵器”時代,海上作戰的方式主要是靠接舷格鬥,那時的戰船更多地是起到了一種運兵船的作用。

而火炮的大量使用,海上作戰的基本方式有了革命性的變化,有可能遠距開火。船舷炮門的發明,更使得這船成為了專門打仗的“專業戶”,而不是隨便什麼船都可以客串一下的。

一些年以後,伊麗莎白女王繼承了亨利八世的王位。她委託皇家海軍的司庫約翰·霍金斯來設計新的軍艦。

霍金斯研究解析了之前的海軍戰艦,決定降低塔狀的船樓,尤其是實際上取消了首樓。船體放長收窄,使船的長寬比從原來的3:1擴充套件到4:1。

霍金斯還引進了組合式桅杆,其帆裝的式樣也成為以後一批軍艦的經典規範。在霍金斯的手下,“蓋倫”船誕生了。霍金斯時代的英國軍艦已經相當快速和靈巧,能夠繞著敵人的軍艦快速地尋找理想的位置來發出致命的舷炮齊射。

在16世紀,西班牙,法國、荷蘭和瑞典等歐洲國家都建造了大型的風帆戰艦以維護自己的海洋主權,但這些軍艦都和英國軍艦的模樣大同小異,也都是用從舷側炮門裡向外開火的艦炮來武裝。

這個時期“蓋倫”船的外形有個明顯的特徵,就是在首斜桅的頂端還豎立著一根垂直的桅杆,上面帶著一個小的橫帆。後來在17世紀,那些見多識廣的艦長們風帆航海的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他們認為首斜上桅和首斜上帆是沒有什麼用處的東西,所以,後來都改掉了。

在16、17世紀之交,法國人手裡沒有像樣的軍艦可以和英國的蓋倫軍艦來抗衡,因此,他們在1624年向荷蘭的造船者訂購了五艘軍艦,這些在當時最先進的三桅風帆軍艦無疑地使法國人壯了膽。

英國人不甘示弱研究出了新的主力戰艦,命名‘海上主權’號。其首斜桅橫帆和首斜桅上帆的面積都很大,而前桅和主桅在中帆之上又進一步出現了上帆和頂帆。輔助帆肯定是取消了,而在後桅斜桁大三角帆的上面還有兩塊橫帆:後中帆和後上帆。

在所有的皇家軍艦中,“海上主權”的船體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色,其尾板首次採用了圓弧形,而不是平的,這在其它重視海軍的國家紛紛消防。

十七十八世紀英國人領導了風帆軍艦的潮流,但是不要小瞧了隔岸對峙的法國人。法國人是最後加入建造大型風帆軍艦的軍備競賽的,因而它就有可能從別人所犯的錯誤中學到了東西。

他們造軍艦要小一點,但是要寬一點,炮也少一點。但是這樣一來,火炮平臺比較穩定有利於精確瞄準。而且法國人知道,英國人為了多裝一些火炮,他們總是將船的下層炮甲板安排得離開水面太近了,在船身搖晃或者船帆受風而傾斜傾斜時,裝在下層甲板上的火炮實際上是很難使用的。

這樣,法國人犧牲了一層炮甲板和相應的一層炮,但是使他們的軍艦更輕巧,速度更快,操縱更靈活。

不管怎樣除了這些基本的區別以外,在18世紀的這對老冤家之間,在風帆軍艦的設計上是互相學習、互相模仿而共同提高的。

18世紀的大型風帆軍艦,帶著多層排列的火炮和高大巍峨而錯綜複雜的帆裝系統,顯得威風凜凜,遊弋在世界的海洋。它已從過去小巧的“蓋倫”商船進化成“戰列艦”了。

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它們無論是在編隊航行或是在作戰時,常常都是首尾相接,排成一列的緣故。

風帆戰艦根據它們所攜帶火炮的數量進行分級。稱得上“戰列艦”的軍艦是其中的一到三級,它們有2—3層貫通全船的火炮甲板;其中一級艦至少裝有90門火炮,而二級和三級的火炮則要少一些。

而列為四級和五級的軍艦和戰列艦相比,在船體形狀和帆裝相似,但是要小一些,而且只有一層炮甲板。為避免戰線上產生“軟肋”現象,這些小艦就沒有資格和戰列艦一起參加“陣地戰”。

但是它們可以個小靈活的獨特優勢進行遊擊戰,既可以和快船交火,也可以去捕俘慢船。當時的海軍還使用一些六級艦,那些一般都是輔助艦艇,其船型五花八門,主要作為供應運輸之用,只帶一些輕型的自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