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本來是聖人觀察宇宙自然永珍而建立的方法,旨在向人們顯示"明德、親民"的大道,並非只是為了占卜吉凶而已。後世的學人,捨本逐末,於是《易經》在他們那裡淪為了技藝和數術,實在悲哀啊!
試觀每卦之大象,其語言多剴切詳明。如乾卦,則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則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請看看每卦的大象,其中的語言大多切中事理,詳盡明瞭。例如乾卦,就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就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六十四卦之大象,可錄之一幅,以為立身行道之準。將由此以繼往聖,開來學,豈區區然只成一算命之藝,以求餬口而已哉。
六十四卦的大象,可以錄成一幅訓誡,以做為立身行道的準則。由此便可以繼承已往聖賢的道脈,開闢未來的為學之路,哪裡只是小小的只成一個算命的技藝,以求餬口活命而已呢?
吾言不足為輕重,試熟讀各卦之大象,自可悉知,況各卦之全文,及一部之全文乎。
我的話不足為輕重,請熟讀各卦的大象,自然可以完全了知,更何況每一卦的全文,以及一整部的全文呢?
易乃聖道之源也,故孔子讀至韋編三絕。年將七十,尚期天假以年,以期學易而免大過,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何如哉。願深長思之,則幸甚。
《周易》是聖人之道的源泉,所以孔子讀《周易》讀到串書的皮繩斷了多次。將要七十歲的時候,仍期望上天賜與時年,來繼續學習《易經》以免除大的過失—— 孔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如何呢?願你深長地思考這些,則非常慶幸!復黃智海居士書
接手書,知修持嚴密,欣慰之至。五旬外人,兼以事務多端,只好專修淨業。若泛泛然研究,或恐經論不能大通,淨業反成副事。
接到你的信,知道你修持嚴密,非常欣慰。五十多歲的人,再加上事務繁多,只好專修淨土。如果泛泛然研究,恐怕或許經論不能夠大通,而修行淨土反倒變成了次要的事了。
所言性心意之分別。心,多約體而言。意,即念慮,乃心之用。性,則約心體之不變動者為論。若泛言之,心性皆可通稱,而意則必指其念慮而已。
你所問的:性、心、意三者的分別。心,大多是就"體"來說的。意,就是意念和思慮,這是心的"用"。性,是指心體當中不變動的部分而言。如果寬泛的說來,心、性可以相互通稱,而意則必定是指我們的意念和思慮而已。
然心有真心,有妄心。言約體者,乃指真心。妄心亦屬念慮,乃心體上之妄念耳。
然而心有真心,有妄心。前面所說就"體"而言的,是指真心。妄心也屬於意念思慮,是指心體上的妄念罷了。
藏通別圓四教,乃如來隨眾生根機,說相契之法,有此等義,故智者依義而立此名目。
藏、通、別、圓四教,是如來隨順眾生根機,分別為之演說的相契合的法門。首先有了這些義理,後來智者大師依著這些義理而確立了四教的名目。
藏教,為小乘根性,說經律論之三藏,故名藏教。大乘亦有三藏,此單指小乘說耳。
藏教:為小乘根性,演說(小乘)經律論三藏,所以名為藏教。大乘佛法也有經律論三藏,而此處是單指小乘來說的。
通教,乃大乘初門,以根機不同,鈍根則通前藏教,利根則通後別圓,故名通教。
通教:是大乘初門,因為眾生根機不同,鈍根則通前面的藏教,利根則通後面的別教、圓教,所以名為通教。
別者,各別,此教獨菩薩法,所有教,理,智,斷,行,位,因,果,一一各別,未能如圓教之圓融互攝,故名別教。
別,是各別的意思。這一教中唯獨是菩薩法,所有的教,理,智,斷,行,位,因,果,一一各自有別,
圓者,圓滿,圓融,以法法圓融,法法圓具,故名圓教。此教為最上佛法,乃佛以自己所證所悟之理,與一切大根菩薩所說者。
圓:圓滿,圓融。因為法法圓融,法法圓具,所以名為圓教。此圓教是最上乘佛法,是佛以自己所證所悟之理,為一切大根菩薩所說的教法。
當看教觀綱宗,自知其義,若欲用筆墨敘說,不但太費力,且不如看彼之為得也。
你應當去看看《教觀綱宗》,自然知道其中的旨義,如果想要用筆墨敘說,不但太費力,而且不如看《教觀綱宗》有收穫。
末世眾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