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財政的馬場(鍈一)的財政和結城(豐太郎)的財政,各屆大藏大臣都實行軍事預算膨脹的政策,使軍費的增加逐年直線上升,財政經費迅速膨脹。財政經費的膨脹,主要是因為軍費增加。如所謂的“九·一八事變費”,從1931年至1936年,累計達10。7億日元。這項費用的大部分是以陸海軍省費的名目支出的。又如“軍備改善費”,從1933年至1936年,陸軍方面是4。95億日元,海軍方面是8。37億日元,兩者共計13。32億日元。
如以陸海軍兩省省出的合計為軍費,同一般會計歲出總額對比,則可明顯看出軍費比率逐年提高,詳見下表:
軍費的增長(單位:億日元)
年度歲出總額軍費比率%
193322。58。7338。8
193421。69。4143。5
193522。110。3246。7
193622。810。7847。3
從1933年至1936年的4年間,日本內閣撥出的直接軍費即近40億日元。
實際上軍費不只限於陸海軍省費,大藏省撥付的軍事公債利息總額,遞信省的勳章和養老金,內務省的徵兵費等,雖屬於其他省但仍歸於軍費的專案還很多,所以軍費的絕對數和比率要遠高於上述數字。
1936年3月9日上臺的廣田內閣,更是實行空前的軍費膨脹政策,“國策閣議”優先討論陸海軍的“國防”發展計劃,完全支援軍方的要求。於是陸海軍陸續提出自己龐大的軍備計劃,如陸軍的第1次計劃:擴充航空、防空裝置,第1年度經費約6億日元,經常費約3億日元;擴充關東軍的兵力,第1年度經費約6億日元,經常費1。5億日元。第2次計劃:改善日本國內的軍備,經費約3億日元;整備作戰資材,經費約1億餘日元。上述經費約20餘億日元,要求自1937年起繼續5年至10年'日本歷史學研究會:《太平洋戰爭史》第2卷,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33頁。',海軍也提出了以建造主力艦及擴充航空部隊為中心的龐大經費計劃。為執行上述擴充軍備計劃,1937年度軍費預算總額達到32。7億日元之多,軍費的比重大大增長,僅直接軍事費,就超過了歲出總額的69%。
日本政府推行軍費膨脹政策,軍費連年大幅度增加,使年度財政赤字隨著連年增長。為了彌補預算的虧空,一方面修改稅制、增加稅收,僅在1937年預算中即增稅6億日元。但這同龐大支出相比,仍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此,日本政府只有從增發大量公債中尋找出路。從1932~1936年,日本每年發行的公債,都在10億日元以上,5年間,公債發行總額達71億日元,年度末公債的餘額,從70億日元增加到105億日元。
軍費膨脹和增加稅收加重了日本國民的沉重負擔,而公債發行的增長又加劇了通貨膨脹,使國民的生活進一步降低,這些都加深了日本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矛盾。
二、擴充軍隊
陸海軍'日本不設獨立的空軍,航空兵分屬於陸海軍。'是日本對外侵略的主要工具,對其擴充和加強歷來受到重視。特別是日本在1935年1月退出裁軍會議後,更以全力發展陸海軍,擴充軍備,增強實力,力爭與世界列強匹敵。到1936年初,月本陸軍常備兵力從1930年初的25萬人增至40萬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群眾出版社,1986年版,第69頁。'
1936年6月3日,日本在改定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中,確定陸軍的擴充軍備計劃為陸軍50個師,航空兵142箇中隊。根據上述計劃,陸軍省於11月26日製定陸軍軍備充實計劃大綱,其主要內容是:
1。戰時兵力到昭和17(1942)年度,大約配備40個師及與之相應的各部隊,航空兵約140箇中隊及與之相應的各部隊。
2。平時兵力到昭和17(1942)年度,大約在滿洲配備10個師,國內及朝鮮配備17個師及與之相應的部隊。航空兵140箇中隊及與之相應的部隊。同時增加補充、動員、教育、補給、衛生等各項設施。
3。作戰物資的整備伴隨昭和12(1937)年度至17(1942)年度之間,增加戰時兵力,改善編制裝備,對其所需作戰物資要大部配齊。'〔日〕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1〉,朝雲新聞社,1983年增印,第96~97頁。'
為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