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卓別林只在上海停留了短短一天,梅蘭芳幾乎陪了他們一天。也僅僅是這一天,中國永遠留在了卓別林的記憶中,以致他回國後在友人的招待晚宴上,完全用漢語和華人僕人交流,著實令人驚歎。

梅蘭芳也難忘卓別林。當他於抗戰期間退避香港後,經常以看卓別林的電影打發日子,一部《大*者》,他居然陸續看了六遍,仍然意猶未盡。

1954年,周恩來出訪日內瓦時宴請卓別林,還請他觀看了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卓別林盛讚中國傳統文化,當然特別提到了中國京劇和梅蘭芳。梅蘭芳聞訊,盼望著與卓別林再有見面暢敘的機會,卻因兩人先後離世而未能如願。

藝術無國界:梅蘭芳與泰戈爾

1924年5月8日,印度詩人泰戈爾抵達北京。這天,恰逢他63歲生日。北京文化界、戲劇界人士既為他的到來也為慶祝他的生日,於10日晚在東單三條協和醫學院禮堂,舉行了以徐志摩為首的新月社成員用英文演出的泰翁名劇《齊德拉》為形式的歡迎儀式。梅蘭芳應邀參加了這天的歡迎儀式,就坐在泰翁身邊。

對於自己的名劇被搬上中國舞臺,泰戈爾自然很欣喜。不過,更讓他高興的莫過於幾天後他親眼目睹了梅蘭芳的演出。當時,梅蘭芳特地為泰翁演出了他的新編神話劇《洛神》。看畢,泰翁在盛讚中國戲劇的優美之餘,也對該劇的佈景誠懇地提了些意見,強調色彩的重要。梅蘭芳欣然接受。

泰戈爾離京前,梅蘭芳前去餞行,兩人互贈了禮物。梅蘭芳送給泰戈爾的是他在百代唱片公司灌錄的幾張唱片。這幾張唱片一直為泰翁所珍藏,直到他於1941年8月去世後,才和他於1929年訪華時宋慶齡贈送的京劇臉譜模型一起藏於國際大學藝術學院的博物院裡。泰戈爾送給梅蘭芳的禮物是一柄紈扇。他在扇上用毛筆以孟加拉文寫了一首短詩,然後又自譯成英文。

1961年,為紀念泰戈爾誕辰一百週年,梅蘭芳特地撰詩《追憶印度詩人泰戈爾》,深情懷念這位藝術大師。這首詩成為他最後的遺墨。不久,他因病去世。泰戈爾贈送的那柄紈扇後由梅家後人捐贈給了國家。

忘年交:梅蘭芳與吳清源

眾所周知,吳清源在日本圍棋界,有“聖手”之美譽。鮮為人知的是,他的“圍棋天才少年”的稱號,是梅蘭芳率先提出來的。

梅蘭芳初見吳清源時,是在1926年。那時,吳清源還只是個孩子,不過,已露圍棋天分。當時,吳清源正和一個老頭下圍棋。梅蘭芳發現,這個孩子輕鬆自如,總是乘對方思考的當兒,聚精會神地在果盤裡挑選糖果和花生米吃,一副胸有成竹、滿不在乎的樣子,而那老頭卻緊鎖眉頭,苦苦思索,顯然下得很費勁。他不由在心中讚歎:這個少年棋藝了得。之後,吳清源被公認為圍棋天才少年了。

1956年,梅蘭芳出訪日本。早已定居日本的吳清源專程趕到梅蘭芳下榻的賓館。雖然他倆年齡相差20歲,又只在吳清源小時候見過一次面,但此番相見,卻如多年老友一般親切。臨別,兩人互贈了禮物。吳清源將他的著作《吳清源圍棋全集》送給了梅蘭芳;梅蘭芳回贈了一套《梅蘭芳劇本選集》和《舞臺生活四十年》,還有他的戲裝照。

梅蘭芳有心振興中國圍棋,吳清源提議儘量挖掘天才少年,選派他們到日本進修。他同時表示他將為此做出努力。回國後,梅蘭芳即請秘書許姬傳去拜訪吳清源曾經的圍棋老師、後來專門從事培養青年棋手工作的顧水如,請他幫助物色幾位天才少年。陳祖德、陳錫明成為首選人才。之後,梅蘭芳親筆給吳清源寫信,告知兩位天才少年的情況,詢問是否能收他們為徒。沒想到,吳清源有些為難。不過,他表示可以為兩個孩子另覓老師。

遺憾的是,後來中日關係再次惡化,兩國又斷了來往,兩個少年終未能赴日研修。但是,梅蘭芳的努力並沒有就此泡湯。多年後,陳祖德、陳錫明和另外3名棋手,作為戰後第一個中日友好圍棋訪日團成員,如願踏上了日本國土。

。 想看書來

志趣相投:梅蘭芳與張謇

在中國京劇史上,有三件新事物發生在1919年的南通。這三件新事物就是“南通伶工學社”、“更俗劇場”、“梅歐閣”。這三件新事物的創始人就是被稱為“辦廠迷、辦學迷”的張謇。

梅蘭芳與張謇相識於民國初年。當時,張謇62歲,梅蘭芳只有21歲。張謇決定創辦戲校,想請梅蘭芳幫忙。梅蘭芳很感激張謇的信任,但他婉言拒絕了。之後,張謇和戲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