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前老師帶著向洋去體檢,就像母親帶著自己的孩子,跟在醫生身後,亦步亦趨,面色緊張,直到最後,終於吐出一句話:“我這個孩子沒有問題吧?”
醫生說:“沒有問題。”
老師笑了:“沒有問題就好。這孩子是‘北大化學系的預備生’。”
老師雖然在開玩笑,其實在心裡早為這孩子設計好未來的大學,那就是北大。可是期望也是有重量的。一個孩子在日愈優越的環境下成長起來,身上肩負著那麼多人的期望。這期望比考卷更沉重。
“心理壓力的承受能力不知道是不是能夠培養,我也說不清楚。”多年以後向洋回憶當日情形,那種感覺還是非常清晰:“我高考就是因為心理壓力,才失手的。”
“考試考得好不好,成績單都是擺在大家面前的啊。”那些日子他整天就在想這件事。不知不覺又開始拉肚子了。他明白這不是個好兆頭,表###裡那種恐懼感正在上升,但是除了他自己,沒人知道。
有人說,自信來源於成功的暗示;恐懼來源於失敗的暗示。這話是有事實根據的。你心中的影象千千萬萬,總有一些屬於你自己,它在無形之中釋放出力量,引導你朝著自己內心深處潛藏著的那個方向走去。如果你抓住的是“自信”,它就會引導你走向成功,如果你捉住的是恐懼,消極的結果就會產生。
高考的第一天上午就出了問題。
作文的題目是《讀畫蛋有感》。向洋知道這是在說“達芬奇畫蛋”的故事,但他心裡緊張,寫了半天竟都不知寫了什麼。
老師在考場外面等著,見他出來,連忙問長問短。向洋還沒說幾句話,就見老師的臉色一下子刷白:文不對題。40分的作文,頂多能得5分。
下午接著考數學,向洋又失手了。多少次模擬考試都是滿分,可這一次,竟然看錯一個題。
最後的分數大失水準。期待中“北大化學系”是沒戲了。老師還想挽救,要他報名“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那也是向洋嚮往的地方,但是他再次失望:人家的招生名額已經滿員。
向洋就這樣來到南京工學院。
這樣一個結果在旁人看來,已經是了不起的,在他來看,當然是一次“失敗”。就像他自己說過的,他“有時候覺得自己是個天才,無所不能,有時候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是”。現在,那個“什麼也不是”的形象佔了上風。他開始“混”,身上那種貪玩好動的本性全部爆發出來。他迷上了足球,後來還學武術、練拳擊,“混”過一年級,“混”過二年級,又開始“混”第三年。
但是“失敗的經歷”始終讓他耿耿於懷,那也許是一種遺憾,但更像是“不服氣”。內心深處有一種力量在湧動,總是在尋找新的機會重新試一試,只是自己還沒有意識到。他是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忽然意識到的。
有一天,老師把他叫到自己的辦公室。這老師本是負責學生思想工作的,臨時代講電子線路課。在講臺上站了幾天之後,她的眼光就集中在這個年齡特別小又特別淘氣的學生身上。
“咳,你知道你自己的價值嗎?”她對向洋說:“你不應該混啊。你應該向查禮冠那樣子才對啊。”
向洋知道這個查禮冠:她是當年全國唯一的女教授,有非常了不起的學術成就,舉國聞名,也是向洋心中的偶像。現在,老師居然把他和查禮冠相提並論,這就像是有個什麼東西,把他心裡的那個開關開啟了。
“我從老師辦公室出來的時候,胸中騰起一股豪氣,真正覺得應該好好讀書,做一點事業出來。”
那一天向洋做了一個決定:考查禮冠教授的研究生。
但是要讓一個玩慣了的孩子坐下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剋制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養成,這在任何人都一樣。談到這一點,向洋深有感慨:“紀律性是訓練出來的,小孩子是絕對不會有紀律性的,而且這一定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剋制的含義不只是約束,它實際上意味著一個人確定自己的目標,並且堅持到底。這需要內心的慾望,也需要外界的力量。向洋不缺少內心的慾望,但他缺少外界的力量。
看來,人的一生若要走向成功,真是需要一系列的機緣,向洋此時的機緣是他的一個同學帶來的。
消極的影象離他遠去,積極的影象回來了(2)
這一天向洋把自己的新決定告訴同學,同學聽得兩眼放光。他比向洋大好幾歲,有很強的自尊和自信,有長遠的理想,而且做事認真。在大學的前三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