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尋找起源當然是應該的。
黑陶文化的起源也是個問題。在中國的東部從南到北幾乎都有黑陶,甚至臺灣的鳳鼻頭文化也有黑陶。但是比較肯定的是,除了中國之外中東附近包括印度也有零星的黑陶發現。既然這些疑問都產生於中國的海邊,我想還是應該把這些疑問交還給大海。
一位名叫“餘以為”的網友在《蘇三客廳》看到我以上的議論後發言:
一:中國東部、南部、東南亞、印度南部,都是黑陶文化區,連成一大片。黑陶伴隨著溼地農業,彩陶伴隨著旱地農業,這兩種文化在石器時代交流不多,井水不犯河水,黑彩分明。
既然想討論海洋文化,建議側重討論黑陶文化圈。
二:你說過“太平洋尼格羅人直到商朝晚期都出現於河南的平原上”,他們是比黃色人種更早到抵達東亞的澳洲人種,他們相對現代後來的東亞人既不外來的,也沒有遷移走,而是被吞沒了,在周邊民族的基因裡還有較多遺存,比如日本、通古斯和藏族。
三:雅利安人東進的動力主要是,西歐還是大片原始森林。森林和沙漠一樣不適合新石器農業,不可能大規模繁殖。西歐在銅器時代才逐漸發展,鐵器時代才繁榮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對付森林,不是用石斧,而是用火。太潮溼的地方,森林是燒不起來的,所以西亞、北非、中亞、印度和中國北方這些現在看起來有點乾旱的地方,反而是最適宜新石器農業(水稻除外),中亞也可以。公元前2000年,適逢氣溫下降,中亞農業衰敗,西歐雅利安人改良了馬,從定居畜牧改為遊牧生活方式,既有遷徙速度,又有戰鬥力,又能適應較貧瘠的草原環境,所以在很短時間裡就替代了早期已經衰落了的定居半畜牧半農業印歐人。所以青銅器早期,整個中亞遍佈雅利安遊牧人,直到東方的蒙古人種也學會了遊牧方式,雅利安人又找到地理條件更優越的殖民地——伊朗、印度和歐洲,才半推半就地把中亞北部讓給了突厥人。雅利安的東進和突厥人的西進,隔絕了中國和西歐的聯絡,所以我們才會對漢語和英語相似之多覺得不可思議。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中國史前大致分期(1)
探究以往的歷史,並把我的結論寫下來與大家分享,不是我在向讀者說出一個不可置疑的真理,這其實也是我自己的一個學習過程。不是出於謙虛而出此言,而是這個世界實在奇妙,其變幻多端在研究中發現許多事實超出了我的想象之外。我真的被這些新挖掘到的事實以及我自己的邏輯推論所驚呆,一次又一次地想起歐洲人的諺語:事實遠比現象更大膽。
在總結過去的人類歷史,很可能分出幾個階段才容易理解,過於籠統就會發生許多誤解,所以讓我們還是做個“精細”的分層。
從我的角度,我願意把人類起源到“非洲單一說”的“夏娃”之間劃線。這條線大約在15萬年前之前。由於牽涉到過於龐大的資料收集,我們不得不放棄這個階段的想象,置於一片美麗的“混沌”。
接下來的階段到10萬年前為止,這期間從非洲走出的人類覆蓋了亞非歐,包括中國大陸。
第四紀冰川頂峰期的到來使人類被壓迫至赤道附近發展,中國大陸人類化石基本上呈空白狀態。這時期大約為10…4萬年前。
然後的階段是第四紀冰川頂峰期向溶解期過度,導致了大約4萬年前到萬年前人類的逐漸回流,其出發地就不僅僅是非洲一地。與先前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們超出了非洲,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熱帶區域(假如由於極地的移動,起碼這個時期的“赤道”與今天的“赤道”還是比較接近的),不僅有非洲的赤道,還有太平洋小島,以及美洲地區。這個時期的特別指出具有重大意義,它可能導致以下的一些情況凸現:由於回潮人口在赤道附近的突然積聚,使得交流加劇,在某些熱帶地區產生了相對發達的文明,在後來冰川溶化期這些發達的文明又從這些地區傳播到他們的北方去。
也很可能這個冰川在地球上的來回伸縮帶來的人群流動,無意中加速了人類文明的交流,從而使人類文明發生了質的轉變,很快從舊石器時代進入到新石器時代。
但需要補充的是,由於這一時期的地理特點(如海平面頻繁升降)以及人類善於和水周旋的應對,這一時期達到過我們不能想象的文明融合,一旦冰轉化為水,水不再為害,水成為利。這也就是至今我們從考古發現的從新石器時期開始人類就具有諸多相似特點的解釋嗎?否則,我們怎麼解釋人類在廣大的地球上似乎突然之間不約而同地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