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波利尼西亞人是一個擅長航海的民族,否則他們就不會居住在太平洋上的小島之間。實際上我還認為這個民族與後來中東崛起的海上民族或者腓尼基人有著密切的關聯,這是後話。再聯絡到北京山頂洞人中的拉美尼西亞女人,這個推斷就顯得更有道理,因為拉美尼西亞基本上就在波利尼西亞文化圈內 。也就是說,無論山東大汶口文化還是北京山頂洞人看來有可能是同源的波利尼西亞人,或者換句話說,他們都在一個更為廣泛的“南島文化”範疇內。也就是說,中國的南部與東部地區,在早期更多接觸了或者根本就是一種海洋背景的“南島文化”。後來的漫長歲月裡又加入了其它多種文化色彩,最終穩定沉澱於“三代”。而三代的直接根源卻在中東。

在過去的數千年中,我相信生活在海洋上的這些人們融合、分化形成了一些新的民族與文化,有些群體甚至消失不見完全被包容在另外的文化色彩之中。比如“三代”就是一個典型,他們不是單純的一個民族或一種文化的結晶,我們最終只可以分析出其中的一兩個方面,由於資料的缺乏做全面的總結很困難。

在這裡請允許我做一個小小的補充。我一直比較接受人類起源“非洲單一說”,當然包括南島人(含波利尼西亞人)也是從非洲出去的。

在第四紀冰川期包括中國在內的區域人類活動絕跡了大約4萬年,而這個時期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人卻因為生活在赤道附近一直生活得自由自在,他們以那些溫暖的島嶼為根據地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在1萬多年前冰雪融化期間,他們可能花費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時間遊弋到當時臨海的北京山頂洞,其部分後代也分佈於相距已經不遠的山東泰山一帶。臺灣在這條交通道路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中轉作用。有許多的研究者認為臺灣是“南島文化 ”的發源地,可能就與這個重要作用有關。由於中國大陸文明交流與衝突大大高於臺灣,所以最初的南島文化作為最底層在大陸被徹底掩蓋,我們容易看到的是後來人群帶來的影響。臺灣的“南島文化”成分因為相對“純淨”而為大家所易見。

對於日後中國形成決定性影響的大汶口文化有人給分為這樣三期:公元前4300…公元前3500,公元前2900之前為二期,公元前2400前為第三期。在最後這期中出現了西夏侯等遺址,黑陶開始出現,玉鉞與石鉞出現,並且一些大家熟知的斧頭與太陽月亮的組合符號同時出現。

這一時期以赤峰為核心的北方紅山文化與大汶口應該有接觸,並且時間越近我認為紅山與大汶口愈加靠近,他們相互有過更多的影響。我更偏向於把紅山的前後分為兩個階段,前期與仰韶有聯絡,後期與沿海的東部有聯絡。

南部江蘇吳縣一帶的崧澤、馬家浜、杭州灣的河姆渡、良渚等也做類似考慮歸納,他們透過大汶口而與紅山文化發生聯絡。東部沿海一條線。

以上東部地區很可能與南島文化都有牽連。所以在近1萬年的時間內,到底是中國大陸發展了南島文化,透過臺灣回饋給太平洋中的南島人,還是南島人不斷向東亞北方遷徙發展,這確實是個問題。但重點是要認識到,大約從龍山文化開始,東部文化就逐漸被新的文化層所覆蓋,這擾亂了我們的視線。

中國東部海洋文明(2)

假如說紅山文化中有鷹崇拜,那麼南方河姆渡文化裡則似乎出現了鳳文化。一直延續到今天的中國龍風文化從根源上似乎與西北仰韶文化鮮有關聯。也就是說,在中國一直聲名顯赫的仰韶文化很可能由於被東部文化替代,尤其是被奠定了中國文明根源的“三代”覆蓋,今天中國人所繼承的很可能更多不是仰韶文化,而是東部海洋文化。當然,這個說法相當武斷,但確實值得提出來。龍風文化到底起源何在,現在還是個謎。

黑陶作為龍山文化的象徵,似乎除了西北仰韶哪裡都有出現過,包括南方的大溪以及後續的漢水屈家嶺,河姆渡就更是“以黑陶為特色”(張光直語)。這都說明了中國東部南方與東方的某些統一性,以及他們與西北地區的分別。

張光直先生說:“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黃河下游沖積扇已基本形成,隨著其邊緣地帶地面豁縫逐漸縮小直至最後消失,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之間的陸路交往就必然便利了”。 “有確切無疑的跡象表明,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代,無論南方和北方,這些有特色的文化都開始了一個程序。在該程序中,文化間的聯絡得以加強,其時間在北方為隨後的1000年,而在南方則為隨後的1500年至2000年。這些地域文化向外擴充套件,彼此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