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利用人民長期勞動逐年堆成的黃河大堤,修建幾條高速公路,除上述鄭州至天津線外,還可修鄭州至濟南到利津,洛陽至東營,及鄭州至東壩頭到徐州及連雲港等線。按高速公路設計,不得有交叉道,且必須高於地面。”
“九,在黃土高原全面推廣種植沙棘及三葉草植物,改善植被,保持水土。”
“黃河素稱中國的禍患,黃淮海平原正患洪澇旱鹼。上述措施若得以實現,將使這萬平方公里的大平原獲得防洪、灌溉、淤肥、排鹼、供電和水陸交通等效益,社會經濟立將改觀。如此巨利,端賴分流,惟其挾沙多,黃河才能造成偌大派域。惟其河懸,才可能分流淤灌,當國人認識到水沙不是禍害,而是資源時,明白了怎樣在三角洲隆凸的地貌上巧妙地運用水沙流,黃河便成為世界上最優的利河,在這萬平方公里的全球最大三角洲上,相對於他處不大於 1 萬平方公里的的三角洲,黃淮海平原將成為世界上富裕的地區。夫何患乎河殤?”
。,
(三百三十七)“三羽烏”溫泉會議
“如果這計劃能夠實現,這黃河水可就真的要變清了。”赫千里聽蘇芳唸完之後,不由得感慨地說道。
“你我都是科學工作者,要是也說出‘聖人出,黃河清’這樣的話,可就讓人笑話了。”張含英笑道。
“是啊,黃河水清不清,本就和聖人沒什麼關係。”蘇芳說道,“其實黃河水並非都是不清的,得看是那一段,象漢朝初年成書的《爾雅?釋水》已注意到,‘河出崑崙虛,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即黃河在匯合眾多支流前,並不渾濁。”
“不錯,自民元以來,經過歷年的科學考察,咱們現在已經能夠準確地知道,5464公里長的黃河,只是1992公里長的中下游是渾水,佔總長度一半以上的黃河上游,即從河源至河口鎮這一段,水是清的。”張含英說道,“不過中國古代的學者習慣於坐而論道,忽視對自然界的實地考察,對於黃河的瞭解,大多侷限在眼前所見和道聽途說中。象唐人孟郊‘誰開崑崙源?流出混沌河’、宋代王安石的‘派出崑崙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等關於黃河的詩句,都不過是文人想象之作而已,並不能當成事實。”
“普天有道聖人生,大地山川盡效靈。塵濁想應淘汰盡,黃河萬里一時清,”赫千里感嘆道,“古時的中國人最大的夢想,就是出現聖人。這個聖人,當然不是普通人,也不是指孔夫子這樣的學問家,只是那些君臨天下的帝王才擔當得起。幾千年來,許多中國人總是希望出個好皇帝,能夠帶來‘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黃河清’被視為會給人們帶來幸福的祥瑞,但‘黃河清’與‘聖人出’究竟有什麼因果關係,沒有人能說清楚,期盼‘河清’,不過是一種希望擺脫現實煩惱的精神寄託而已。”
“錯誤的認識必然導致錯誤的看法,就象國人關於漢理黃河的錯誤認識,如同有史以來及當今的一些水利專家以及關心黃河治理的學者一樣,大家都普遍地認為,黃河‘水少沙多’為其突出特點,把它看作一條“害河”,認為‘治黃’必以防洪為主,在‘蓄、塞、浚、疏’四法中只能用‘蓄’‘塞’兩法,即用水土保持、攔河蓄水蓄沙及加高加固堤防以堵塞可能發生的破堤氾濫。庶不知它乃是我國甚至世界上最優的‘利河’。”張含英說道,“如以我國及世界公認的‘利河’長江和它作一比較,長江比黃河流域面積大二點三倍,年流量大十六點八倍,而在中下游所造成的人類最寶貴的沖積平原反而只有一半。長江衝成的十二點六萬平方公里土地,供水充足,是多麼寶貴呀而黃河竟衝成二十五萬平方公里土地,可耕種兩季,雖用水感不足,更覺其寶貴假使人們細想何以黃河能淤出如此大量的土地,正是由於其水少沙多,其含沙濃度極高的黃水已淤成了二十五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所以我們要盡力據以淤灌它,而且希望它繼續淤出更多的土地,以適應我國人口之眾多的情況。如今長江每年只能淤出一千多畝田地,人們嫌其太少太慢,而我們對黃河更應寄以厚望。我們希望黃河有更多的水土衝下來,而不是保持在上中游而完全不下來。水土保持的目的是保持那裡肥沃的表土,是應該的,是合理的。但是河槽裡的黃土儘可衝下來,以餉下游,兩者並不矛盾。只要措施得當,黃淮海平原必當成為真正的膏腴之地。”…;
“我國本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外國人說我們只有全球百分之七的耕地,卻養活著全球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人口。就是說我們能以少量的耕地充分利用水資源以養活偌大人口。凡國家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