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道教才是國本土的術,從神話時代的道教三清祖師,後還有紫氣東來騎牛西出函谷關的老子祖師,到現在的龍虎山茅山武當山幾大聖地,都有著很深國傳統化底蘊,佛教源自於印度,傳到國是很早,也曾一度的受到統治階級的追捧,可是相對於道教來說,佛教始終只是外來的,而國人潛意識裡,是很排外的,所以在歷史,不管龍虎山武當山斗的有多兇,當佛教來襲的時候,他們還是抱團抵禦,開玩笑,本來是道教的地盤,兄弟倆咋鬥沒事,可是一個外人過來搶生意當然不行了。所以說,道教跟佛教,雖然教義上又很多的相同之處,可是在宗教的傳播,一直應該是處於對立層面的,相傳古時候道士跟和尚見面了,都是要PK的。
可是國人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整合,我以前做紈絝的時候也走了不少隱山,裡面的寺廟裡,道觀裡,多半會有一個現象,就是裡面有如來,有菩薩,也有玉帝,原始天尊,我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一直處於對立的佛道兩家,神仙們卻又在一家享受香火?我開始還以為是有些山區的山民們思想還很愚昧,把這些東西搞錯了,他們認為玉帝啦,菩薩了都是神仙,就都該敬,而且佛道兩家都重香火,所以一起供奉了。可是後來我當時的女朋友,後來因為我的惡習跟我分手了的她一句話給了我醍醐灌頂的感覺,她當時說的是:傻逼,這都不明白,佛道兩家天上的神仙可能已經聯手對抗耶穌的基督教了。
我很震驚,目瞪口呆道:聯手對抗?可能麼?
她又答曰:“怎麼不可能,難道你忘了,當年一個猴哥就逼得佛道兩家聯手才把他壓在五指山下?
我瞬間就蛋碎了。
當然,這些說的是一些小寺廟,你肯定不可能在少林寺裡看到玉皇大帝的雕像,也不可能在武當山看到一個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可是面前這個雷音寺,規格大吧?敦煌又是一個佛教聖地。
可是卻是真的一反常態的,在大雷音寺門口。
卻出現了一個道士。
七分仙風,八分道骨。
沒有背插桃木劍,腳踏白鶴,只是穿了一身破舊的道袍。
正在對著我們笑。
第二十三章小王道士
我看到道士的那一瞬間就非常的鬱悶,幾乎想上去打招呼,因為這個是我的熟人,就是在雨林山山腳下見到的那個所謂的國道協的王圓籙王大道士,心就納悶兒,他怎麼會出現在這裡?
我就上去道:王老哥,你怎麼也在這裡?
道士卻依舊對我笑,笑的非常從容道:我亦姓王,我卻非他。
我撓頭道:怎麼可能,我說你別調戲我行不行,這世界上怎麼可能有長的這麼像的人?
道士笑著點頭道:我知小施主說的是誰,我與他一個模樣,只能說我跟他有一段緣,可事實上,我非他,他非我,一張麵皮相似而已。
我哦了一聲,有點發暈,他孃的,你說這是兩個人,長的也未免太像了吧?!
古代無論野史正史紀傳體類的通史,一般帝王將相都會出生都會伴有祥瑞,這也不難理解,大概意思就是帝王讓史官杜撰出來的橋段,給自己一個受命於天的假象,這是帝王出生,而在經典的封神演義,卻是這樣的,某人出生了,就會有一老道踏七彩祥雲而來,娓娓道來說貧道與這小兒有一場師徒之緣如何如何。然後就把小孩兒帶走,若干年後,此小孩兒長大出山,便有萬夫不當之勇,所以小時候在我看過封神演義之後,就每每站到村口去等,會不會有一個道士把我帶走。可惜,我不是什麼什麼星星轉世,一直沒有仙人接我去尋仙問道,這成為我童年不小的遺憾。
所以說,我對道士,一直懷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崇敬。
我是這樣,朱開華卻不是,那邊道士還正對著我們笑呢,朱開華看到了,就嚷嚷開了,對著道士叫道:嘿,老頭,你笑啥呢?
道士卻笑而不語。
朱開華脾氣比較火爆,看到道士不理他,就調笑道:我說小老頭,你一個臭道士不在家敬你的三清祖師爺,跑人雷音寺幹啥,難道你叛變了,準備皈依我佛?
道士還是看他,笑,卻緩緩的道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唸完一句佛家的言論,道士還是笑,笑的非常有深意,這下我來興趣了,莫非這還真是個陸地上的神仙?不然咋笑的這麼高深莫測?話也說的非常有意境。這道士可真比那個王圓籙有仙風多了。
朱開華卻沒聽懂,看了看我跟張凱旋,估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