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的人們都高興得開懷大笑起來。
楊成武急忙把電話打到了陳正湘那裡,轉告了這個喜訊,並要他立刻到戰場尋找阿部中將的遺物。當天,阿部繡著兩顆金星的黃呢大衣和金把指揮刀也落到了八路軍的手中。
阿部的死,震動了日本朝野,陸軍省釋出了阿部規秀的陣亡公報。日本報紙《朝日新聞》11月20日刊發報道說:
……阿部中將親臨第一線,以便視查敵情,隨時下達命令。當到達上莊子以南約1公里的一處人家時,敵人一發炮彈突然飛至身旁爆炸,阿部中將右腹部及雙腿數處負傷。但他未被重傷屈服,仍大聲疾呼:“我請求大家堅持。”
《朝日新聞》以“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的通欄標題,連續3天刊登悼念文章。
而在延安,在八路軍總部,以及全國各地,人們無不歡欣鼓舞,各友軍、抗日團體、著名人士,也紛紛拍來賀電,祝賀八路軍所取得的勝利。全國各地的報紙紛紛報道黃土嶺戰鬥經過,刊登各種祝捷詩文。
蔣介石也在1939年12月發來了電報:
朱總司令:
據敵皓日(19日)播音,敵部隊本月江日(3日)向冀西淶源進犯……支日(4日)阿部中將率部馳援,復陷我重圍,阿部中將當場斃命等語。足見我官兵殺敵英勇,殊堪獎慰。希飭將上項戰鬥經過及出力官兵詳查具報,以憑獎賞為要。
中 正
戰鬥結束後,一天,五回嶺情報站轉來日軍的一封雞毛信,信是寫給楊成武的。
他拆開一看,竟是駐張家口日軍警備司令小柴寫來的。信中寫道:
楊師長麾下:
中日之戰是中日兩國政府的事,麾下與鄙人同是人類一分子,沒有私仇,參加戰爭僅是為了吃飯,國家的爭論與我們無關,別因此影響我們的友誼,麾下之部隊武運亨通,長勝不敗,鄙人極為敬佩。現鄙人有兩件事求教:一是請通知鄙人在黃土嶺、雁宿崖被麾下部隊生俘的皇軍官兵數目、軍職、姓名及他們的生活近況;二是戰死的皇軍官兵是否埋葬?埋在何處?可否准予取回骨灰,以慰英靈?
楊成武把信拿給大家看了看,當即覆信一封,駁斥他所謂“國家爭論與我們無關,參加戰爭只是為了吃飯”之類的言論,指出他自己就是法西斯的侵略工具。信的最後說,“八路軍一向優待俘虜,對於放下武器的敵人,一律寬大處理。俘虜們生活得很好,已開始認識自己的侵華罪行,表示反對這場侵略戰爭。對於那些做了日本當局炮灰、蒙受日本當局給予的災難的死者,我們已妥為安葬,並立有石碑,以資標誌。”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百團大出擊(1)
8月8日,朱德、彭德懷、左權簽署了《戰役行動命令》,實際共出動105個團。彭德懷大手一揮,不加思考地說,管它一百零幾個團,就叫百團大戰吧。於是,這場大戰便有了一個不朽的名字。
正太線,是山西的第一條鐵路,東起正定西到太原,全長243公里。正太線從平漢線的正定開始,透過井陘,橫貫巍巍太行山脈,經娘子關天險入山西,西行至榆次與同蒲鐵路接軌,上抵太原,溝通河北平原和山西高原,聯結平漢、同蒲兩條鐵路線,是華北日軍將山西煤炭外運的主要通道。在這條鐵路線上,有天險娘子關和日軍在華北的重要燃料基地陽泉、井陘煤礦。為了維繫這條運煤大動脈的安全,日軍在這條鐵路線上派駐了重兵。沿線大小城鎮、車站和橋樑、隧道附近,均築有堅固據點,各以數十至數百人的兵力擔任守備。鐵路兩側二十至三十里左右,均構有一線外圍據點。還經常派裝甲車軋道巡邏,號稱這是一條“鋼鐵封鎖線”。
準備對正太線亡敵發動一場戰役,是4月份朱、彭就考慮過的,但遲遲卻未動手,只是感覺時機尚不成熟。朱德曾多次對彭德懷說,等時機成熟了,一定要狠狠地幹它一傢伙。轉眼到了7月,左、聶、賀、關、劉、鄧的意見也已達成統一,彭德懷痛下了發動正太戰役的決心。7月22日,八路軍總部下達了《戰役預備命令》,要求120師、129師和晉察冀軍區務必於8月初完成戰役準備,8月10日至13日(後改為20日)集中22個團出擊正太線。8月8日,朱德、彭德懷、左權簽署了《戰役行動命令》,實際共出動105個團。彭德懷大手一揮,不加思考地說,管它一百零幾個團,就叫百團大戰吧。於是,這場大戰便有了一個不朽的名字。
各部接命,8月20日晚,八路軍主力由3個方向向正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