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英宗還在濮王府當王子時,曾嫌賜馬不好,派人找群牧司調換一匹,被呂公弼拒絕了,說是:“十三王子是朝廷近親,威望很高,應當避嫌,不能換。”誰能想到這麼一件小事,會在這裡派上用場?公弼自然只有磕頭感謝了。
英宗興猶未盡:“蔡襄辦事很不得力,許多事都拖拉不辦。您到三司,該怎麼辦?”
公弼早已知道皇上不滿蔡襄,答道:“蔡襄辦事一向很認真的,沒有什麼過失,恐怕有人在聖上面前亂說吧?”
好,不落井下石,厚道。英宗越發賞識呂公弼了,說:“您辦事朕放心,好好兒去辦吧!”
這人,一福至心靈,便能著手成春,實在沒法兒說。這麼用人,自然也同樣只有專制朝廷,才能如此!
英宗既已做出清理門戶的榜樣,首席大臣當然要緊緊跟進。史志聰不還在那兒散佈不滿嗎?這淆亂兩宮的罪名,就足夠沉重的了。又查出他假傳聖旨,私調奉宸庫珍寶賞賜皇后。這樣的人,不清除出去,不說朝綱難靖,遲早還會惹出大禍!
韓琦在英宗那兒得到許諾,便拿出一張空頭告牒,吩咐堂吏:“去,拿給歐陽參政與曾丞相,請他們簽署一下。”
堂吏一看是個空牒,正要問問緣由,話到嘴邊,又忍住了:韓丞相從來說一不二。既是空頭,總有想法,照章辦事得了,幹嗎問他,自討沒趣?
他拿著空牒,找到歐陽修,稟道:“韓相公請您與曾丞相簽署一下。”
歐陽修提起筆,就簽好交給堂吏了。
還沒坐下呢,就見曾公亮趕過來了:“歐陽大人,您看清這張牒子了嗎?是空的!什麼事都沒說,您就簽了?”
歐陽修一笑:“看了,能不看嗎?韓大人肯定有用處,您簽上沒錯。”
曾公亮猶豫了一下,還是簽了。
韓琦拿到兩個人簽署的空牒,就填了去處,吩咐屬吏:“立刻去宮裡傳宣政使、入內都知史志聰。”
史志聰一到,韓琦就數落道:“史志聰,您淆亂兩宮,假傳聖旨,罪該萬死!念您服侍太后一場,且從輕發落,著為保信軍節度副使,蘄州安置,即刻動身。你有什麼話要說嗎?”
史志聰似乎早已料到會有這麼一天,也不答辯,只請求道:“是否容我安排一天,等兩天再走?”
韓琦道:“史大人,聖上旨意,即刻動身,誰敢讓您延緩?就請動身吧?來人啦,安排史大人立即動身去蘄州。”
所謂安置,實際就是管制,官銜不過空名而已。史志聰拖延的目的,原是想和太后通氣,讓她援手,或者能夠有所緩解,或倒轉。既然韓琦防著在先,他也就不再說了。一叉手,揚長而去了。
宮裡宮外都淨了手,英宗終於放心了。
。 想看書來
大宋遺事 第五十四回(1)
封皇封后血濃於水
言禮言情輕重在心
太后還政不久,韓琦就給英宗上了一個劄子,請求尊禮英宗的生父濮安懿王允讓及他的三位夫人王氏、韓氏、任氏。那理由自然特堂皇,處處把著禮義親情不放。原來這禮、義、親、情等雖有區別,並不矛盾。凡事既要講義,又要講恩,才算敬禮合情,不忘根本。聖上受命先朝,承繼大統,特別尊崇先帝,而對於生身父母的恩德,始終只作私親,雖然欽重,卻不願多加尊隆,這是以義為重,將情服義。這是皇上聖明知禮。在皇上固然應當這麼做,但如何尊禮生身父母,並不只是皇上個人的家事,它也關係到彰昭孝道、淳厚民風的治政大事。我們身為輔弼大臣,對此不能不聞不問。所以,請求皇上恩准有司商討,準古酌今,擬製適當典禮,尊隆濮安懿王及王、韓、任三位夫人,以便隆恩廣愛,合義稱情,宣揚孝義,敦厚民風。話既說得透徹,也說得圓滑,留有餘地:各色人等有不同看法,儘可以討論斟酌。
允讓是在嘉祐四年薨逝的,由仁宗追封為濮王,諡號安懿。那時,英宗還在做他的團練。仁宗要升他為防禦使、知宗正寺,他不還因為替允讓父親守孝,而一口回絕了嗎?從來父母子女,都是榮辱相連的。子女會因父母顯要,而得到蔭封;子女顯貴,父母也一樣會因為他們而得到封賞。臣下做了顯宦,他們的父母無論生死,都會被賜官晉爵,那麼,這做了皇上的人,對自己的親生父母,自然更應當有所表示!尤其是,英宗進入皇宮之前正為允讓守著孝,進了皇宮角色陡然轉變,儘管感戴仁宗、太后的恩德,撫今思昔,也更忘不了生身父母的養育之恩了!一有機會,他幾乎總要想著如何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