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你快帶人去,越快越好!”
雖然玉京衝妙仙師一再阻止,閻文應還是一如既往地給她行了皇后的大禮。他不怕為行錯禮而受懲罰,嘴裡也同樣一口一個娘娘,似乎仙師壓根兒就還是皇后。
“皇上特惦記娘娘,立馬就要見您。”閻文應又笑嘻嘻地解釋說,“倒是奴才見識短,怕娘娘為難,就對皇上說:眼下不比先前,娘娘名分上已是仙師,再見皇上,總不大方便,有個名分才好。皇上說:朕要見她就是名分,還要什麼?您瞧,皇上真是十二萬分的惦記娘娘呢!”
郭皇后眼裡掠過一絲不易覺察的陰影,慘然一笑:“多謝公公想得周到。您就是不說,我也不能應詔的。就請公公轉奏皇上:臣妾入了道觀,已是方外之人,萬難入世了。皇上實在不能拋恩,就請皇上詔請百官立班受冊,那時臣妾才不敢違命。”
詔請百官立班受冊,等於重新冊立皇后,絕不是等閒事體!仁宗也不能不知難而退了。
郭皇后被撩起的一線希望,眼看著就化成了泡影。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大宋遺事 第三回(1)
後薨妃去塵埃落定
重來範郎風波再起
後宮不能久虛。呂夷簡帶頭上書,請皇上冊立新後。
這一次,仁宗還是做了傀儡。
劉太后臨去的時候,留下遺詔,封養育仁宗的楊淑妃為太后。原來還要她也垂簾聽政,大臣們不樂意,她自己也沒有那份兒心胸,到底叫仁宗親政了。楊太后推薦了一個陳小姐,仁宗看著也喜歡。一幫臣下卻交章彈奏,弄得仁宗好不心煩!
仁宗問文應:“閻文應,你怎麼看?”
文應說:“皇上看好就好。只是——”
“怎麼?”
“聽說陳小姐的父親,有個外號叫陳子城。皇上該知道子城是什麼?”
“子城?是不是指附著於大城的小城?”
“皇上聖明。皇上該知道這子城的來歷?”
“難道還有什麼說法?”
“說法倒沒什麼說法。只是這子城,原該叫子城使,是個官名兒,就是大臣家的奴僕頭兒。陳子城原是前參政陳堯佐家的奴才,所以才落下這個綽號。要是子城做了國舅爺,皇上該怎麼處呢!”
“朕倒沒想到這一層!”
“皇上是管大事的,本不該操心這些小事。要叫皇上您操心這些小事,奴才們也就通通該殺了!”
文應的頭沒掉,陳小姐的皇后福分,卻丟到爪哇國裡去了。
呂夷簡當仁不讓,向仁宗推薦了曹氏。
說來也巧,曹氏與淨妃是腳趕腳進出宮門的:郭皇后前腳被廢出去,曹氏後腳應聘入宮。她的來頭,比郭皇后大多了:祖父曹彬做過樞密使,收復過江南、西蜀兩國,薨後被追封為濟陽郡王,諡為武惠,是太祖、太宗兩朝第一等功臣。這樣的門第,上下似乎都無可拒絕。
楊太后呢,又是在真宗與劉太后手裡做小做慣了的,到做了太后,還是想不到作威作福。她既保不了陳氏,壓根兒也沒想去使什麼手段阻立別人。說到曹氏,她更看不出有什麼不好,結果,她倒比別人更急於成全此事了。
仁宗呢,經過這麼一番周折,多少有些發灰,或者有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勁頭,已經不那麼關心究竟誰來做皇后了,似乎誰來都行,只要不再來煩他。
閻文應是個乖角兒,眼見滿朝盡道曹氏好,大勢已去,哪裡還敢逆流而上,早扯起順風旗了。
既然一路綠燈,曹氏也就應分兒成了仁宗的第二任皇后。
到底還是仁宗多情,並不因為新立了皇后,就忘了修行的淨妃,很快下詔,加封淨妃、玉京衝妙仙師為金庭教主、衝靜元師。只可惜,教主與元師的桂冠並不能解救她,她還是病倒了。
仁宗一得到訊息,立馬吩咐閻文應:“將郭皇后遷到嘉慶院,著太醫好生治療,藥由御藥院內侍配製,你親自監督。千萬不要耽誤了!”
郭皇后的病,是醫藥能治好的嗎?
倒是閻文應知道皇后的心事,對太醫說:“教主病在心裡,藥物嘛,恐怕只能儘儘人事了。您也不必太往心裡去!”
這話說得十分含糊,是叫太醫不必負擔太重,放膽去治教主的病,還是透口風讓他乾脆敷衍了事,外人很難琢磨清楚。好在太醫是閻文應請來的,兩個人本來相好,他要琢磨文應的話,似乎並不困難。
文應也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