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發展走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最終導致分眾傳媒在2006年1月以億美元成功整合聚眾傳媒。正是分眾傳媒對框架傳媒這起收購案,使勝利的天平迅速倒向了分眾傳媒,從股東到管理層都普遍認同這起聯合的價值。這對後來分眾收購聚眾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同時也觸發了分眾隨後更大、更廣泛的行業併購與整合的舉措。

第四,收購方及被收購方對該次收購的結果都非常滿意

這起收購完成之後,分眾傳媒的股價在納斯達克一路飆升,截止到2006年5月6日,分眾傳媒的股價已經從收購時的20多美元,一舉超越了60美元。到2006年年底,當這起收購案的相關各方已經可以開始行權退出時,分眾股價已達到每股80美元。被收購方框架傳媒,由於2006年全年的業績出色,實際成交價格隨著分眾股價的上漲已遠遠超過了當時宣佈的億美元。框架傳媒的投資方、原股東(包括被框架收購的8家公司的股東)和員工無一例外地對該起收購非常滿意。

從分眾傳媒的角度出發,僅僅以3960萬美元現金及部分股票的代價獲得了中國電梯平面媒體將近90%的市場份額,其公司市值也隨著股價上揚而翻了近4倍—— 2006年子公司框架傳媒為分眾傳媒貢獻了20%以上的利潤,成為刺激分眾股價一路上揚的關鍵因素之一。分眾傳媒對於框架傳媒的收購獲得了資本市場和投資者的高度認可,其公司股東也對這次收購非常滿意。

相對於國際上企業間併購案70%的失敗率,該起收購案的成功意義尤為突出。因而此次收購案堪稱一場“沒有輸家的博弈”。

江南春本人在接受採訪時說:“收購框架,是一次戰略層面上的打造。”從表面上看,收購框架傳媒只是使分眾在原有的廣告網路基礎上,又新增了高檔公寓平面廣告媒介資源—— 框架傳媒集中於公寓受眾,而分眾定位於寫字樓受眾,二者相得益彰;分眾的液晶廣告屏在電梯間,而框架傳媒的廣告框在電梯轎箱內,兩種方式也有很強的互補性。而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收購框架成為分眾傳媒打造“戶外生活圈媒體群”關鍵性的第一步。

一起併購案,改變行業格局(3)

正是有了對框架傳媒的順利整合,電梯廣告“三國爭霸”的局面即刻瓦解,江南春和他的分眾傳媒也從這起收購案中獲得了鼓舞與信心。於是毫無懸念地,就有了隨後對聚眾傳媒的“二度整合”,以及之後分眾對於凱威點告、好耶廣告的整體收購等一系列的大手筆。從某種意義上說,收購整合在分眾已經成為了一種長期的戰略,甚至是一種商業習慣,而這正是起源於框架、分眾的第一次握手。

至此,我們已經不難理解,為什麼江南春會在即將敲響納斯達克開市鐘聲的前一個小時,從遙遠的大洋彼岸急不可待地給譚智打了那個“神秘電話”。

商業樓宇廣告二分天下

在介紹框架傳媒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分眾傳媒以及商業樓宇廣告市場的發展。

分眾傳媒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5月,專門從事樓宇影片廣告業務,發起人是江南春。早在1991年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時,江南春就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專業從事廣告代理業務。1994年江南春正式成立了永怡廣告公司。在廣告代理行業打拼了十來年,江南春積累了“第一桶金”,也發現了廣告代理這條路已經走到了盡頭。“到2002年時,我明顯感到廣告代理行業的利潤在趨緩。雖然我們在國內已經屬於競爭力非常強的公司,但是行業利潤總體下降的趨勢已經不可遏制了”。

代理公司在整個產業鏈中應該屬於什麼位置?在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中,江南春萌生了要做一個自己可控的“媒體”的想法。

這個媒體應該滿足四個條件:

首先,它應該能夠運用新的科技手段,使媒體的表現力產生巨大的突破;

其次,這個媒體一定是一個分眾型媒體,面對特定的受眾群,幫助廣告主把資訊精確地傳達給他想要的受眾;

再次,它能夠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空間下讓受眾獨享廣告時間;

最後,它需要對受眾有一定的強制性。天生喜歡看廣告的人是不存在的,除非這個廣告正好出現在受眾眼前,它要具有視覺上的強制力,或者處在比看廣告更無聊的時間和空間的時候,廣告就在人的面前,從而產生心理上的強制性。

當江南春沿著這個思路來思考他的商業模式時,很快就想到寫字樓內的影片廣告。關於樓宇影片廣告,有報道稱這是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