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0部分

,水師比陸師更加重要。

負責組建、管領水師的彭玉麟,一直在曾國藩麾下作戰,卻最終和曾國藩齊名,原因就在這裡。

在這個大背景下,湘軍水師迅速成長壯大起來。當時,整個長江水道,由西到東,由南至北,官軍戰船,無不懸掛湘軍旗幟。

這個情況,終於引起了某些滿洲親貴的不安。官文就曾上折,建議朝廷,在綠營的編制底下,設立經略長江水道的“水師專營”,以替代湘軍水師。

這自然是行不通的。綠營如果堪用,哪裡會出來“湘軍”這樣東東?

官文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奏摺,不但讓曾國藩警惕起來:必須未雨綢繆了;同時,也給了曾國藩對應的靈感。

不久之後,曾國藩奏請設立“長江水師”。表面上,他好像在附和官文的建議,內裡卻剛好相反:官文是想另行組建一支水師來取代湘軍水師,曾國藩卻聲稱“利器不宜浪拋,勁旅不宜裁撤”,新組建的長江水師,應以湘軍水師為班底。

其實就是湘軍水師換塊牌子罷了。

新組建的“長江水師”,是朝廷的“經制”部隊,就是說,打完了仗,也不必裁撤的。

這樣,戰爭結束後,湘軍水師的“有功員弁”就有地方安置了。

為了保證這個目的之達成,曾國藩、彭玉麟擬的長江水師將弁任用制度,近乎荒唐:長江水師的副將、參將、遊擊出缺,其中七成,要從長江水師將弁中題補,剩餘三成,才由兵部選派。都司以下出缺,則全部由長江水師提督從長江水師人員中遴選。

前文提到,長江水師提督獨立於沿江各省督撫,並和“本境督撫”一起,對長江水師各職官實施“雙重領導”——這樣,名義上就對朝廷有了交代:長江水師還是朝廷的“經制之師”嘛。可是,實際操作上,“本境督撫”的“領導”是虛的,只有長江水師提督的“領導”是實打實的。

這其實也出於曾國藩、彭玉麟的精心設計,以保證長江水師的獨立性,使外來之人,無法進入長江水師,分薄湘軍的缺分。

就是說,基本上,曾國藩、彭玉麟把長江水師搞成了湘軍的“獨立王國”,針插不進,水潑不入。

不過,這個“獨立王國”,卻是合法的。因為,所有的定規、制度、章程,都經過了“御準”。

總之,彼時的曾國藩,一言九鼎,說啥是啥,兩宮皇太后和諸位樞府大佬,心裡邊再怎麼有想法,明面上也不會駁的。

洪楊平定之後,湘軍做大比例裁撤必不可免,其他什麼因素都不考慮,單單從經濟上來說,農業社會的生產力,不可能長時間按戰爭時期的標準供養龐大的軍隊。陸師的裁撤,曾國藩十分大方,到如今大約只剩不足五分之一了;可是這支長江水師,從頭到尾,毛都沒有動過一根。

軒輊輕重,可以想見。

這支長江水師,曾國藩、彭玉麟都是要一力維護的,只是具體的方式大不一樣:

曾國藩自奉甚簡,對下屬卻是極厚,兼之功成之後,衝退謙抑,持盈保泰,愈來愈不喜多事,黃翼升又是他的“私人”,所以,對長江水師的種種弊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裝作啥都沒有看見。

彭玉麟的性格,剛直清介,卻不能容忍黃翼升之流肆意敗壞自己手創的勁旅。且他認為,黃翼升等人這麼瞎搞,實是售人話柄,自毀長城,若不予以徹底整頓,外界的壓力會愈來愈大,遲早壓垮這支自己費了無數心血的水師。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若像陸師一樣,長江水師也被裁撤,安置老兄弟們的一番良苦用心,也就付之東流水了。

這不,已經有人隱露猙獰了!

曾國藩、彭玉麟建立長江水師的真實目的,並不是只有他們兩個人知道,但當面說透,無遮無掩,關卓凡卻是第一人。

彭玉麟不能再回避這個問題了。

他在片刻之間,做出了決定:對方既然已經挑明瞭話頭,自己就要用示人以誠的姿態,正面應對,不能再拐彎抹角,左閃右避。不然,拖得了一時,拖不過一世,對方就算這一次放過了長江水師,亦難保不會在暗地裡加緊動作,終致“覆巢之下無完卵”之不堪結局。

“王爺明鑑,這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彭玉麟嘆了口氣,“水師不比陸師!說句大實話,湘軍打完了仗,陸師的腰包都是鼓起來的——光復失地,不論城池大小,第一個進去的,都是陸師嘛!水師卻不同,不管之前出了多大的氣力,這個時候,都只能在水面上待著,看著陸師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