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2部分

其實,文學與人性是很難割捨的,只是這種人性來自社會關係,而不是來自抽象的觀念。值得讚賞的是,《四面牆》在描寫和表現人性方面越來越依據廣闊的社會生活,越來越成熟地在命運衝突中塑造人物的性格。他試圖比別人更加深刻地揭示囚徒心靈深處那種“人性”的光彩,寫出囚徒這個“職業”(我只能這樣認為,因為我無法歸類他們)特殊的人生。他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於是,有了以這種“人性”為魂的牢獄小說模式。

我們知道,今年好像流行牢獄文學,主題與之較接近的有海巖的《深牢大獄》,《深牢大獄》講述一個英俊男警察的命運故事,從警察到囚犯,到他原來工作的監獄服刑。

一個作家要貢獻一種寫作模式,除了自身思想藝術成熟到位以外,更重要的是與廣大讀者溝通交流的結果。沒有讀者或只有圈子讀者的作家沒有資格談模式,也不存在模式。讀者成就作家的模式。《四面牆》將再次展示哥們兒模式對讀者的號召力。能證實這一點的事起點的推薦幫,在哥們兒住院生病的日子裡,論壇裡少的事催促,多的是關懷和積極的討論,結果是在推薦榜在哥們兒不更新的情況下不降反升。。

當然,模式也有消極的一面。例如很可能過於鍾愛模式而中止藝術上的突破,以至被動地迎合讀者。哥們兒的模式也可能會出現侷限。不過,現在文學對“人性”對人生探索遠遠沒有結束,“四面牆”模式的生命力還特別旺盛。這意味著,仍然要積極鞏固和發展這個模式,而不是過早改變。

坦率地說,出版界對哥們兒的“四面牆”作品長期保持令人費解的冷漠(也許我理解錯誤,因為我看到許多不怎麼樣的作品都出版了,雖然出版不是評價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但是我還是真心希望能手捧一本書,躺在床上閱讀)。也許,哥們兒這樣的“通俗”作家進不了評論家的視野(也許更大的可能是題材問題,這裡我們不做討論),只能在“書評雜論”裡炒作。哥們兒以他的深受讀者喜愛的小說證明了他的作品的含金量一點也不比那些有著深厚的“諾貝爾”情結、很自我的作品差。事實上,我們有許多看上去很“純”的,讓評論家津津樂道的作品並沒有多少含金量,有的很可能是包裝過的文化垃圾。不關注哥們兒這樣的作家,是評論的失職,也是評論的失敗。如果我們評論懂得與時俱進,以讀者為中心去展開文學批評的話,那一定要感謝哥們兒以及“四面牆”模式提供的有價值的評論資源。

起點…淡漠青衫篇

評《四面牆》---不可不來,不可常來(作者: 淡墨青衫 )

“不可不來,不可常來”是《四面牆》的作者給欣賞這本監獄紀實文學讀者的忠告,我能理解他話語中的熱情---他真是為了我們好,對此,我表示感謝,但堅決不打算“來一回”。

看這本書我用了十四個小時,當真是酣暢淋漓痛快之極,到不是作者有魔鬼般的文筆,能另我在電腦便秘也似端坐良久,戕害著我明媚的雙眼---委實是他說的故事太精采。這部網路作品帶給我的衝擊是前所未有的,皆因在《四面牆》之前,從未看過關於監獄生活這樣鮮活精采而又真實殘酷的紀實小說。在看《四面牆》之前看過的關於監獄的有方苞的《獄中雜記》,但年代太久太簡約,而且記錄的是封建社會;李敖雖然是大家,但他好象志不在此,關於獄中生活寫的極少,沒有系統的記錄過。

所以,《四面牆》等於一顆閃爍的流星劃過我黑暗的心---這樣形容有一種變態的感覺,但到是我最誠實的閱讀態度的表述,乍看此書絕對是獵奇心理在先,畢竟社會主義的大獄我沒有去親身體驗過,閱讀伊始,好奇心便使我欲罷不能。作者自稱此書是“大流水”,我深以為然,文中使用的小說技巧很少,基本上都是用平實的敘事體來講述作者的親身經歷。從交待犯罪起因-犯罪過程-刑警調查-看守所-勞改隊-出獄,作者如洪水般一洩而過,捲走一切會影響讀者閱讀快感的小技巧,也沒有試圖用筆去重塑和創造人物,虛擬事件,作者雖然使用第一人稱寫作,但沒有第一人稱的毛病,並沒有試圖用“我”去左右和影響小說情節的發展,“我”並不是狂熱的介入者,但也不是冷靜的旁觀者---《四面牆》不允許有旁觀者,每個人都是人在獄中身不由已,作者雖然是《四面牆》的創作者,但也沒有允許自已去破壞遊戲規則,去“把兒閒”,而是老老實實的充當整個棋盤上的棋子,讓環境、規則、帶動著“我”一步一步走在監獄,走出監獄。

我有時會想起《笑傲江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