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度完善,所拍影片為“風景”、“時事”、“教育”、“新劇”、“古劇”等五大類,前後歷時十年之久。 1922年,新劇界鄭正秋、周劍雲和一度參與交易所生意的張石川等人決定投資電影事業,籌備成立明星影片公司。他們欲透過電影來“補家庭教育暨社會教育之不久”以改良社會(參看《影戲雜誌》第一卷第3號,1922年5月25日文章),何況“影戲潮流”有利可圖。明星影片公司就設在上海貴州路原大同交易所內,公司職員中不少是交易所倒閉後的求職人員。明星公司拍攝了一批思想性、藝術性尚佳的作品,如《孤兒救祖記》、《玉梨魂》、《二八佳人》等。明星公司的成功,使社會上投資開設電影公司者日眾。 據1927年出版的《中華影業年鑑》統計,1925年前後,在上海、北京、天津、香港等地共有近40家攝製電影的公司,其餘掛牌而形同虛設的尚有一百多家。在這40家公司中,以大中華、百合、天一、長城、祚州、民新、聯華等公司為佼佼者。拍攝的片種有“黑幕片”、武俠片、古裝戲曲片、紀錄片等,既有《白芙蓉》、《東方夜譚》、《媚眼俠》、《盤絲洞》之類庸俗低劣之作,也不乏像《天涯歌女》、《胡都春夢》、《難為了妹妹》等佳品。

戲劇、電影業的興起(4)

民國初期電影公司林立,拍片甚多,原因是拍片成本不高,只要影片稍夠水準,就不難售出。以1926—1927年為例,那時底片4.5分錢一尺,副片2分錢一尺,洗一套複製約300銀圓。編導、演員酬勞均低,女主角日工資4—7圓,或月支200圓,男演員更少,配角和臨時演員大多義務參加。所以拍一部片子僅需4000圓。電影市場以上海為主,片子在上海放映收入即可收回成本的1/2,加上發行到全國和海外的收入,盈利高達一倍以上。民國初期拍攝的電影很呆板,談不上什麼鏡頭、導演、技巧運用。只要把攝影機架好,鏡頭對準演戲的演員,固定不動,永遠是一個“遠景”,直到一盒200尺底片拍完為止。又因為是無聲片,不需錄音,演員表演時只要動嘴,不必出聲,技術很簡單。 1926年12月,美國的有聲電影傳入中國,各地大電影院紛紛改裝裝置,放映有聲電影。 20世紀20—30年代中國現代電影院 1927年,美國商業部海外代表有一份報告《中國的電影市場》(刊載於美國《貿易資訊公報》467期)提供了當時中國電影狀況的資訊。這份報告提到:“中國目前有一百零六家電影院,共六萬八千個座位。它們分佈於十八個大城市”,主要是通商口岸,而在106家影院裡面,上海佔26家,也就是四分之一。1920年代最豪華的電影院是奧登(Odeon),有1420個座位:“底樓的座位按現代影院的風格來設計,包廂裡則都是皮套座椅(在上海,好座位總是在包廂裡,便宜的在底樓)。” 1930年美國商業部的《貿易資訊公報》722期刊載一份《電影在中國》的報告,指出“歐美所有的大製片公司都在上海有代理和發行人”,還記錄了豪華影院的門票價:“從二角到三圓”(合美金7分到1元)。為了吸引上海的電影觀眾,“電影院幾乎用盡了所有的廣告策略,尤其是那些首輪影院。廣告的主要媒介是中外日報,在城市各處、電車和公共汽車上張貼的海報和宣傳畫,霓虹燈以及其他的電招牌,新片預告郵件”,再加上電影院出售的一系列電影雜誌。在《良友》畫報上連載了好幾期的奧登影院的英文廣告是這樣寫的:“奧登是東方最寬敞最華美的電影宮殿。完美的構造和設計。一切為觀眾的舒適和健康著想。奧登首家為您提供最佳影像。” 奧登亦不過是上海12家有殖民英文名中的一個,其餘還有卡爾登(Carlton)、恩派亞(Empire)、夏令配克(Olympic,即Embassy)、中央(Palace)、維多利亞(Victoria)、巴黎(Paris)、上海(Isis)、美琪(Majestic),等等。在這些影院,好萊塢的八大電影公司都享有放映他們首輪影片的權利。 不過,奧登的豪華魅力迅速被革新了的大光明影院取而代之。大光明於1933年開張,配有空調,由著名的捷克建築師烏達克(Ladislaus Hudec)設計,計有2000個沙發座。(1939年後還配備了“譯意風”,也即當地的一家英文報紙所謂的“中國風”(Sinophone),可資同步翻譯。)寬敞的藝飾風格的大堂,三座噴泉,霓虹閃爍的巨幅遮簾以及淡綠色的盥洗室。《大美滬報和水星》為“大光明的新發明”登了這樣的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