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了場,他們最後連守在馬良山陣地下方的膽量也沒有了,誰知道志願軍部隊晚上會不會再對他們來個夜襲呢?美軍不得不在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之後,再次灰溜溜地撤走了。
就這樣,馬良山戰役由此勝利結束,美軍在經過了幾次的努力之後,在志願軍虛虛實實的戰術面前吃盡了苦頭,最後不得不承認志願軍奪取了馬良山陣地的事實,而隨後汪洋他們所佔據的無名石頭山陣地也就成了馬良山陣地的一個側翼保護,梟龍特種大隊所有將士也帶著功勳返回了梟龍特種大隊基地。
第三百一十五章 狙擊兵嶺
在經地‘聯合國軍’的‘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之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同時都意識到了一個事實。
志願軍將士們經過多次艱苦卓絕的陣地防禦戰,他們終於發現,就算沒有現代化的武器作後盾,就算要頂著敵人撲天蓋地的炮火,可是隻要志願軍不畏強敵,認真構築防禦陣地,大力發揚我軍頑強拼搏的精神,志願軍是完全可以和‘聯合國軍’機械化部隊進行抗衡的。
同樣,在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多次發動對我志願軍的進攻之後他們也認識到,毛主席說的那句話是對的,決定戰鬥勝負的主要因素是人,絕對不會是人手中的武器!
雖然‘聯合國軍’擁有強大的武器裝備作後盾,可是他們面對頑強不屈的志願軍戰士們,他們知道要想在短期,或者說在朝鮮戰場上想戰勝中國志願軍,絕對是一件任重道遠,或者說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兩方都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戰略問題,但最終得到的結果卻不盡相同,從戰略上來說,因為中國軍隊的防禦成功,志願軍戰士在防禦戰中積累了很多的戰鬥經驗,他們開始知道如何應對於‘聯合國軍’的機械化裝備,也從被動的局面中扭轉了過來。
而‘聯合國軍’一旦認識到不能儘快地將中國軍隊擊敗之後,由於他們的主要戰場還要與老毛子爭奪歐洲戰場,所以他們根本不敢在朝鮮半島上投入太多的力量,經過了‘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後,在美軍的主導下,‘聯合國軍’不得不在朝鮮戰場上進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攻,攻不動;撤,又不甘心;求和吧,又死要面子。
面臨這樣的痛苦局面,想當然‘聯合國軍’也就沒有再敢對著志願軍的陣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攻擊。
可是,一旦‘聯合國軍’出現了這種戰略上的茫然不知所措,那麼就必定會讓中國志願軍找到了攻擊的機會,被動局面一旦扭轉了過來,‘聯合國軍’想當然也就更加難受了。
當時,“聯合國軍”方面第一線兵力有美軍6個師、英軍一個師、韓軍6個師,共13個師;第二線有美軍一個師、韓軍兩個師及土耳其步兵第一旅,共3個師一個旅。
而中朝軍隊第一線兵力有志願軍8個軍、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共11個軍(軍團);第二線有志願軍3個軍、朝鮮人民軍一個師,共3個軍、10個師。另部署於東、西海岸的有志願軍3個軍、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共3個軍(軍團)。
雙方兵力都相差無幾,但戰略方面卻都作了重大的變化,雙方一邊鞏固後方,一邊調兵遣將,準備著新一輪的戰鬥。
很明顯,‘聯合國軍’方面已經越來越注重防禦了,‘秋季攻勢’結束後“聯合國軍”調集韓軍第八師、首都師開始對智異山、雲長山、迴文山地區活動的朝鮮人民軍游擊隊進行清剿。
在日本待命的美步兵第四十師、第四十五師與在朝鮮的美騎兵第一師、步兵第二十四師進行輪換。另外,還計劃在10個韓軍師中的每個師增加4個榴彈炮兵營。
同時美國國內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美國小夥子不甘心一直待著無聊看到任何勝利希望的戰爭戰場,他們越來越不想呆在朝鮮前線,所以記點輪換制度也開始實行。
當然,更加重大的調整發生在五一年的冬季,北約盟軍總司令德懷特艾森豪威爾五星上將因被內定為共和黨下屆美國總統候選人而辭去軍職。
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於4月28日任命“聯合國軍”總司令馬修李奇微中將接替艾森豪威爾,就任北約盟軍總司令;同時任命美國本土部隊司令官馬克克拉克上將接替李奇微,就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其實這主意參謀長聯席會議打了很久。他們都覺得李奇微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現在由於他在談判中過於強硬的立場,反而成了美國利益的絆腳石。但由於今天能夠與中朝方討價還價的地位也是人家費心費力掙來的,白宮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