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懷廣闊的人,除了要不斷提升自己的雅量外,請注意以下幾點:
1。 多讓孩子與同伴交往,幫孩子理解“差異性”
寬容心一般要在交往中培養,多讓孩子和小夥伴相處,相處中孩子們會嘗試著自我調節、彼此融合。如果孩子發現了別人的優缺點,請父母給與理智的引導,告訴孩子這種差異很正常,並鼓勵孩子多學習別人的優點,多改正自己的缺點。當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到了改正缺點上的時候,就沒有精力去挑別人的毛病了。
2.支援孩子參加各項活動
孩子在成長中,父母應鼓勵他去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活動中,孩子會體會和理解很多人組合在一起做一件事情的不容易。當然,孩子可能會和小夥伴有矛盾、意見不統一的時候,父母就要及時疏導,告訴孩子要想把事情做成,就要懂得退讓和顧全大局。在這些人與人、事與事不斷碰撞的過程中,孩子的寬容心就會逐漸形成。
3.幫助孩子養成“換位思考”的習慣
在孩子的世界裡,最多的活動就是和夥伴們玩。玩的過程肯定會有矛盾,會產生不愉快。但孩子可能無法辨別是非對錯,這時,父母應提醒孩子: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感受一下。相信,敏銳而單純的孩子自己就會找到答案。只要父母能在孩子每次遇到問題時幫他換位思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習慣,就會漸漸懂得寬容,成為受大家歡迎的好孩子。
4.教孩子善待他人
讓孩子明白,他人是自己的影子,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對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其實就是支援和幫助自己。孩子一旦學會善待他人,就學會了寬容別人,因為孩子已經有了一顆友善的心、寬容的心。那麼,孩子也就能自然懂得寬容他人。
『教育名言』
一個不肯原諒別人的人,就是不給自己留餘地,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犯過錯而需要別人原諒的時候。
……(法國)福萊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法國)維克多·雨果
2.喜歡與他人分享
分享是什麼?是共同分擔之後的共同感受。正如走在沙漠裡的10個人,如果只有一個人有水喝,其他9個人不但沒有解渴的感受,說不定會因“水”而發生慘劇。而如果每人都喝一口水,10個人就都能感受到甘露和喜悅。人不能孤立地活在世界上,而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樣東西絕對是某一個人的財產。供與求原本就是一個分享的迴圈,當我們把很多東西都當做分享的媒介時,人生就會輕鬆快樂很多!
『經典事例』
鄭板橋是清朝著名的書法家和文學家,他的詩、書、畫世稱“三絕”。而對於子女的教育,他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德行,希望兒子“明好人之理、愛天下農夫”。
鄭板橋曾把兒子小寶放在弟弟鄭墨家,並囑咐弟弟要把小寶和僕人的兒女平等對待,有什麼糖果餅乾要分給所有的孩子吃,千萬不要只讓小寶獨享。
後來,鄭板橋把兒子接到身邊,經常教育小寶要懂得吃飯穿衣的艱難,要同情窮苦的人。當時正值災荒,鄭板橋也很清貧。一天,小寶哭著問媽媽要吃的,媽媽把一個窩頭給了他,他高興地邊吃邊走到門外。這時,一個光著腳的小女孩站在旁邊看著他,小寶發現了小女孩飢餓的眼神,立刻把窩頭分給小女孩一半。鄭板橋得知小寶的舉動,高興地對他說:“孩子,你做得對,爹爹喜歡你!”
『教育感悟』
小寶把窩頭分給小女孩的那一刻就詮釋了“分享”的意義,分享需要一顆善良和同情的心。而今,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不至於揭不開鍋,當我們有多餘的財富、美好的心情時,是否體會過分享的喜悅?
一位猶太教信徒在只能休息的安息日去打高爾夫,起初,他還因自己的行為沒人看見而慶幸。上帝知道後,就讓他發揮得特別好。這個人因自己完美的表現而異常喜悅,但漸漸就難過起來,因為他無法把好成績告訴任何人,不能跟任何人分享。這就是上帝對他的懲罰。
看來,不是擁有就是快樂,而分享才是快樂的真正源泉。
『身體力行』
作為父母,首先我們要感受過分享的快樂,我們才能把快樂分享給孩子:
1.不把財物看得太重
生活中,我們能和他人分享什麼呢?是物質?還是精神?古代啟蒙經典《弟子規》說:“財物輕,怨何生?”意思是,如果把財物看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