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程式倒也比較簡單,官員們將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奏,算是一個通報會。基本上,也不用在朝會上做什麼具體的處置。
不過這個朝會,其實也是一種權力的體現。如果能把握的好,那麼朝會也一樣能為皇帝抓權。
比如透過朝會,張超能夠過問各衙的事務,甚至可以把一些人事問題直接拿到朝會上討論,甚至一些本屬於內閣的重要決策問題,屬於御史臺的監察彈劾問題等,都可以放到早朝上來。
“啟稟攝政,據樞密院參謀司軍情局的上報,倭人正在大舉徵召士兵,他們計劃徵召十萬士兵。並且還在打造戰船,準備入朝。而新羅和百濟,目前也在倭國的調和下,休兵罷戰。三國幾次秘密協商,已經達成聯盟,要共同防禦我中原。他們甚至定下了三國瓜分在中原朝鮮道的協議。”
樞密使秦瓊奏報。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現在朝廷裡大家都比較忌諱用大唐這兩個字,但因為新朝還沒立,因此大家也挺迷茫的。在朝會上,大家現在習慣用中原代替大帝二字。
不得不說,因為這兩年各種事情,但讓中原耽誤了對於朝鮮半島的進一步控制。
在徵滅了高句麗之後,朝廷將高句麗人幾乎都遷走了,後續遷移了一些百姓過去,但數量比較有限。
朝廷也在那裡設定了總督、提督等高,還駐紮水師和南衙兵,但總體來說,那裡百姓比兵也多不了幾個。
正因此,新羅和百濟才會大膽的越界佔地。
因為大唐之前沒功夫理他們,新羅和百濟甚至因為爭搶大唐朝鮮道南邊的土地,而大打出手,打了快兩年時間了。
現在唐軍不斷向朝鮮道增派兵馬,添築軍港、兵部,運輸儲備物資,他們也都嗅到了危險的氣息。
當大唐北伐軍掃滅薛延陀、奚、契丹、四國之後,島上的兩個夜郎這下終於知道怕了。
在已經嚇破膽的倭人的協調下,終於握手言和,三家聯合。他們不但要一起對抗大唐,甚至還準備瓜分大唐的朝鮮道地盤。
不得不說,這些人既自卑又自負,挺狂。
張超問平陽。
“大司馬,現在帝國在朝鮮道準備的如何了,調派了多少兵馬過去,又輸運儲存了多少糧草?”
大司馬是兵部尚書的別稱,平陽現在依然是兵部尚書。她在這個位置,表現的還非常不錯。
“回攝政,目前朝廷已經先後往朝鮮道派駐了南衙三個軍,共六萬人駐紮朝鮮道,兵力大多部署在南北兩端,北面有一個軍,防範東北的人,南面有兩個軍,是準備南征新羅百濟的。另外我們的北海艦隊四個分艦隊,目前已經有三個分艦隊進駐朝鮮道,平壤駐紮一個分艦隊,在鴨綠江口駐紮了一個分艦隊,還有一個分艦隊駐紮在攝政的封地耽羅島上。”
大唐對於朝鮮半島一直在增派兵馬,只不過之前新羅和百濟打的正熱鬧,朝廷也就沒急著先動手。
慢慢調派兵馬過去,同時修築城池、港口,運輸糧草軍械過去。
對於大唐來說,要打,那就一戰功成,不跟他們磨蹭。
只不過因為當初選擇了把高句麗人全都遷走,使得現在的高句麗故地朝鮮道,有些過於空虛,遷過去的那點移民,生產出來的糧食物資,根本不夠駐軍所需,更別說增派兵馬,以及準備大戰所需了。
朝廷得源源不斷的從遼南、登州海上運輸糧草軍械過去。
到現在,朝廷在朝鮮半島上,已經派駐了六萬陸軍和一萬五千水師。在離百濟很近的耽羅島上,還有張超家的不少兵馬。
“我們在朝鮮道的西海岸,目前已經建立起了八個可停泊海軍艦船的港口,並且都在港口建有城堡,儲存了足夠十萬人作戰一年的糧草、軍械。一旦戰爭開始,就算中原一年時間不往朝鮮運糧運軍械,憑儲藏的糧草器械,也足夠支撐我們打上一年。”
平陽的這個保證,讓張超非常滿意。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唐軍這些年來,為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因為這些唐軍訓練好、裝備好,作戰經驗豐富,尤其是從來沒有缺過補給。哪朝有過帶兩匹馬的騎馬步兵?有誰見過帶四匹馬的騎兵?
有哪朝計程車兵有兩套鎧甲?
前無古人。
但唐軍這些年做到了。
步兵普遍都擁有兩匹馬,一匹馱裝備,一匹騎行代步。騎兵更是擁有四匹馬,能夠保證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連續一個月都在馬背上跑,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