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二毛,識文斷字,愛看閒書,也是木匠出身。老三名叫邢全平(一九六九年六月三十日出生),小名叫三毛,跟姐姐修汽車,娶妻安三妹,貴州省紫雲縣人氏,生一男一女,男孩名叫文貴,女孩名叫文英。

外父生前對我講過他父親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對我印象極深。由此想起村裡人經常說起的一句話:入土為安。何為入土?何為安?據忻州第一才子宋文明解釋,入土為安乃人生大事。人一出生,對家庭對社會,都是一種責任。男為人父,承前啟後;女為人婦,平衡左右。生為死之開端,死又意味著另一種生命的延續。祖先對人之下世尤其重視,稱人亡為“當大事”,人亡後能入土為“當大事”中的幸事。古人又有人死不能入土為遺憾的說法。

外父對我說的這件事情,是關於他父親的一件往事。外父的父親名諱邢雙根,按愛人的稱謂,我亦稱他老人家為祖父。我小時候也見過他老人家,個挺高,四方臉,時常穿著整潔。據外父記憶,他老人家在村民中的印象並不勤快,但是他老人家從北路揹回他二弟邢雙銀屍體這件事情,卻叫村裡人另眼高看。村裡人稱現在的內蒙為北路,走北路就是去內蒙,走北路跑買賣就是去內蒙做生意。這是村裡人那個時期的習慣用語。

關於這件事情的有關細節,據異族叔父邢四福記憶,時間好像是在一九四零年左右,那時日本人還沒有打進來。邢雙銀老人去內蒙做生意之前,家裡還有妻兒。後來不知什麼原因,他老人家執意要走北路,先在一家商鋪當小夥計,後來發展成這家商鋪小股東。他老人家在外經商期間,回來過一次,也給家人帶回一些錢財,買地蓋房,一時成為村裡人羨慕的物件。就是這麼一位老人,不到四十歲就下世了。怎麼死的?什麼病?家裡人甚也不知道。只是有人捎來這麼一句話兒,只是捎話的那人說他老人家沒有了。再問,那人也不知道。外父的父親聽說後,在懷裡揣了一個窩窩頭,連夜起程,直奔北路……

可以想象到他老人家,從內蒙揹著一副屍體,一步一步又一步,一千里路程有多少步?過草灘,爬雪山,鬥惡狼,誰能有此膽略?一步一步往山西走,一步一步往忻州走,披星戴月,頂風冒雪,其中艱辛有誰知道?千里背屍圖啥?葉落歸根應該說是現象,入土為安才是現象後面的本質。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現象尚能理解,本質就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啊!由外父想起愛人祖父的一段傳奇故事,算是我對他老人家的尊敬。有關千里背屍的事情,在張承志《心靈史》中也有類似的情節。

現在村裡人不喝井水了。水井成了歷史,井邊的轆轆兒,也成了歷史上的一幅畫面。如今,村裡人喝得是自來水,每家院裡都安著一個水龍頭。方便的同時,也會經常忘記一些本不該忘記的人或事,這是極其不應該的。

外父還說過這麼二句話:有理的街道,無理的河道。極其通俗的二句話兒,有著極其深奧的哲學道理。由此可見,有沒有文化的標準,並不是多看幾本書,或者是會寫幾個字的因素。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應該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附外父邢氏家族部分族譜

據外父儲存的家譜記載,其立祖為:“明故祖貢進士選降州訓道邢公諱養道”,劉李二氏,葬於西梁道底井溝畔。單從字面上看,“貢進士”好像與如今的職稱一般,“選降州”好像為任職地點,“訓道”好像才是真正的官職名。據異族叔父邢登雲儲存的塋上的文字記載,邢氏十一世祖為道字輩,以此推測,邢養道也應該為邢氏十一世祖,其上不知。以下照此類推:

其後有兄弟四人為國字輩:長子守國,邢張二氏;次子信國,蘆氏;三子保國,趙氏;四子治國,劉梁二氏。兄弟四人與塋上十四世祖國字輩相吻合,中間相差二輩不知。

十五世祖錦榮,其父不知為“四國”中之誰?張氏生一子為:文公。

十六世祖文公,郭氏生一子為:天福。

十七世祖天福,潘氏生一子為:解元(光緒十五年立碑:位於西梁大墳)。

十八世祖解元,張氏生一子為:集賢。

十九世祖集賢,田韓二氏生三子:長子道德(據村民記憶,曾在忻州城裡開鋪做生意:賣饅頭),次子道治,三子道清。

二十世祖道德,馮趙二氏生三子:長子思聰,次子思溫,三子思問。二十世祖道治,劉氏生一子為:思貢。二十世祖道清,趙劉二氏生二子:長子全昌(碑上有文:又名思忠),次子全富(碑上有文:又名思敬)。

二十一世祖思聰,喬氏生二子:長子雙根,次子雙銀。二十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