撻了孔甲的湎淫和夏桀的暴虐。
《夏本紀》是一部夏王朝的興衰史。夏禹的興起,是由於他治理洪水拯民於災難,勤勤懇懇地做人民的公僕,人擁護他。夏朝的衰亡,則是由於孔甲、夏桀這樣的統治者敗德,傷民,人民怨恨他們。當然,夏禹還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這篇本紀的記載也未必完全真實,歷史事實未必那麼美好,但大禹治水的業績卻早已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樹起了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他十三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偉大奉獻精神,也早已千古傳頌,作為我們祖先一種美德的代表,將永遠值得學習和效法。
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親是鯀,鯀的父親是顓頊帝,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帝的孫子。禹的的曾祖父昌意和父親鯀都沒有登臨帝位,而是給天子做大臣。
當堯帝在位的時候,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為此非常憂愁。堯尋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嶽群臣都說鯀可以。堯說:“鯀這個人違背天命,毀敗同族,用不得。”四嶽都說:“比較起來,眾大臣還沒有誰比他更強,希望您讓他試試。”於是堯聽從了四嶽的建議,任用鯀治理洪水。九年時間過去,洪水仍然氾濫不息,治水沒有取得成效。這時堯帝尋找繼承帝位的人,又得到了舜。舜被舉用,代行天子的政務,到四方巡視。舜在巡視途中,看到鯀治理洪水乾得不成樣子,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結果鯀就死在那裡。天下人都認為舜對鯀的懲罰是正確的。舜又舉用了鯀的兒子禹,讓他 來繼續他父親鯀治水的事業。
堯逝世以後,舜帝問四嶽說:“有誰能光大堯帝的事業,讓他擔任官職呢?”大家都說:“伯禹當司空,可以光大堯帝的事業。”舜說:“嗯,好!”然後命令禹說:“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辦好啊!”禹叩頭拜謝,謙讓給契、后稷、皋陶。舜說:“你還是快去辦理你的公事吧!”
禹為人聰敏機智,能吃苦耐勞,他遵守道德,仁愛可親,言語可信。他的聲音就是標準的音律,他的身軀就是標準的尺度,憑著他的聲音和軀體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長短。他勤勤懇懇,莊重嚴肅,堪稱是百官的典範。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與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諸侯百官發動那些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嶺,樹立木樁作為標誌,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禹為父親鯀因治水無功而受罰感到難過,就不顧勞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幾次從家門前路過都沒敢進去。他節衣縮食,盡力孝敬鬼神。居室簡陋,把資財用於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車,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路上行走就穿上帶鐵齒的鞋。他左手拿著準和繩,右手拿著規和矩,還裝載著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開發九州土地,疏導九條河道,修治九個大湖,測量九座大山。他讓益給民眾分發稻種,可以種植在低窪潮溼的土地上。又讓后稷賑濟吃糧艱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就讓一些地區把餘糧調濟給缺糧地區,以便使各諸侯國都能有糧食吃。禹一邊行進,一邊考察各地的物產情況,規定了應該向天子交納的貢賦,並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諸侯朝貢時交通是否方便。
禹治水及考察是從帝都冀州開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壺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脈。治理好太原地區,一直到太嶽山之南。修治好覃懷之後,又繼續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的土質色白而鬆軟,這裡的賦稅屬上上,即第一等,有時也雜有第二等,田地屬於中中,即第五等。常水、衛水疏通了,大陸澤也修治完畢。東北鳥夷部族的貢品是皮衣。其進貢路線是繞道碣石山向西,進入黃河。
濟水和黃河之間是沇(兗)州:這個地區的九條河都已疏通,雷夏蓄積成了一個大湖。雍水和沮水匯合流入澤中,土地上種了桑,養了蠶,於是民眾都能從山上搬下來定居在平地上。沇州的土質發黑而且肥美,草長得茂盛,樹木高大。這裡田地屬中下,即第六等,賦稅屬下下,即第九等,經過十三年的整治之後,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這一地區進貢的物品是漆、絲,還有用竹筐盛著的有花紋的錦繡。進貢時走水路,由濟水進入漯(tà,踏)水,然後進入黃河。
大海到泰山之間是青州:在這個地區堣夷平治之後,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這裡的土質色白而且肥美,海濱一頻寬廣含鹼,田地多是鹽鹼地。田地屬上下,即第三等,賦稅屬中上,即第四等。進貢的物品是鹽和細葛布,有時也進貢一些海產品,還有泰山谷地生產的絲、大麻、錫、松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