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改革或是其他概念取而代之。其實,政府改革自然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內o?之一,但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是要推進*化程序,建立*法治的現代國家。這本來是非常明確的。*十五大報告即提出“透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之方向,十六大報告更是對政治體制改革闢有專門章節,確定了“健全*制度,豐富*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選舉、*決策、*管理和*監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為改革首要任務。以此為目標,則政治體制改革的指向已相當清晰。
當然,政治體制改革是長過程,改革的任務也相當廣泛。其中難度最大者,當屬如何建立起對於權力的有效監督與制衡體系,真正做到依法治國;而新聞人念茲在茲的輿論監督、公眾最為關心的反腐防腐,當然正是重要的題中應有之義。相較於政治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的領域更為寬泛,而文化體制改革的內容相對具體。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政治、文化和社會體制改革已形成不可阻擋之勢。草根層的變革一直在無聲地進行。隨著*十六大之後新一屆領導人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主張,社會體制改革成為公開討論的話題;而在十六大對文化體制改革專項闡述的基礎上,2006年年初中央正式出臺了《關於深入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日後可以期待的是,從建設和諧社會的總目標出發,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也將出臺此類決定,以自上而下的方式繼續推進。
《財經》讀者多為業界人士,往昔更多地關心經濟體制改革的走向。隨著去年以來中國改革大討論的深入,諸多識者已經強烈地意識到,深化改革,建立“好的市場經濟”,不僅依靠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更有賴於政治體制及文化、社會體制改革的大步跟進。當前因發展不平衡引致的社會矛盾,因官商勾結和尋租*引致的社會不公,不僅在經濟體制改革的框架內仍無法解決,而且已經成為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障°?。從這個意義上說,即將全面推開的“四位一體”改革,於業界人士既是機會亦是責任,既孕育著希望也包含著壓力。我們的眼界需要更寬闊才行。
…2006年第20期…
“兩會之春”與改革之路
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起點仍然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改革與發展仍然是構建和諧社會所需。
2007年3月上中旬的全國人大和政D?“兩會”,是國內一年一度的春季輿論聚焦點。開會前兩週來,從報刊電視到網路民間社會,已經是“兩會寄語”、“兩會民聲”紛至沓來。從這些討論中可以觀察到,就對“兩會”的期待而言,社會上已經具備了以“構建和諧社會”為主基調的共識,但對通往和諧社會之路則有不同想法,概而言之可稱:我們正在什麼起點上走向和諧社會?該採用什麼辦法建立和諧社會?
有種認識的聲音並不很大,卻很引人關注。這種認識把“和諧”同“改革”有意無意對立起來,似乎推進改革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會造成衝突震動,導致社會失和,因此,要想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放慢改革步伐。更有極端的觀點認為,當前社會收入差距擴大、地區發展失衡、社會矛盾加劇、官員*成風等經濟社會問題,正是25年來改革所帶來的後果,要解決這些問題,改革就要走回頭路。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對當年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包辦一切造成的貧窮和孱弱,竟然如此健忘,讓人難以理解。無怪乎他們往往無視國情,傾向於高估現有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主張以高福利一步到位地解決現有的社會矛盾。
應當看到,儘管經過20多年的快速增長,中國已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之一,而且有望在可預見的將來成為最大的經濟體,但今天的中國仍然是一個不發達國家。就真正體現經濟發展水平的人均國民收入而言,中國至2005年僅達1740美元,比通常意義上的人均收入千元以下的“窮國”情況略好,但至多也不過是偏低“小康”水平,尚遜色於à?丁美洲和東南亞一些同屬“小康之列”的國家。而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人均收入最低亦在5000美元以上,高至4萬至5萬美元。這遠非中國今天之發展可望其項背。如*總理日前發表專文所指出:“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城鄉發展和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生產力不發達的狀況並沒有根本改變。”“所以,我國今天遠沒有走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發展的經驗表明,一國經濟從窮國低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