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秦明嘴裡輕輕唸叨著。
去哪裡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前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自問。這裡不稱“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親切。”
“這個尋字用的很妙,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心地信步由之。”
“這個尋字有著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並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石開在一旁附和道:“後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
“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前一句。”
“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這兩句直承“蜀相”的詩題,起得很得勢,用的是記敘兼描述的筆墨。”
武曌在讀到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時候心徹底放了下來,不用說,這又是一首經典之作。
“寫的真好!”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徐文猛的拍一下自己的大腿,讀這首詩,他的精神都昇華了,這就是好詩的作用。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弔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
“後四句詠歎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
“全詩蘊藉深厚,寄託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
“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面前。”
秦明總結道。
“詩仙,樂樂就是詩仙!”
魏得祿大聲叫喊,激動得滿面通紅,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他做出好詩。
其他的讀書人同樣露出痴迷之色,閱讀這樣的好詩,實在是一種不可多得的享受。
歐陽明日的神情陷入呆滯之中:“怎麼會一點漏洞都沒有?”
他費盡心機的想要尋找這首詩中的格律漏洞,卻一無所獲。
開玩笑,這首可是杜甫的作品。
杜甫被稱為詩聖,詩聖不是外號,是尊稱,中國文化傳統上只有在某一領域達到最高成就的集大成者才能稱之為“聖”。
古人對杜甫的讚譽是這樣的:“大概杜有三難,極盛難繼,首創難工,遘衰難挽,子建以至太白,詩家能事都盡,杜後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體,前人未備,伐山道源,為百世模,二也。開元既往,大曆系興,砥柱其間,唐以復振,三也。”
這番話如果概括成四個字,就是:繼往開來。
是的,杜甫在律詩上所做的貢獻太大了,堪稱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就連渣男元稹對杜甫都佩服的五體投地,他這樣評價杜甫:
隋唐以來,乃至魏晉以來,有很多詩壇的牛人,諸如唐初的沈佺期、宋之問,魏晉才高八斗的曹植以及劉禎,南朝的顏延之和東晉的謝靈運等,這些在某一時期執文壇牛耳的大人物,一旦和杜甫比起來,簡直弱爆了。
杜甫一出,從氣勢上把他們全壓倒了,同時也把他們的長處全吸取了為自己所用。
到了宋朝時候,在歐陽修、王安石、黃庭堅,蘇軾,陳師道、陳與義、陸游等人的努力之下,杜甫成為“詩聖”,已經是詩壇第一人!
有個傳說,蘇東坡和幾個文人哥們兒小聚,談到詩詞的境界時,蘇東坡動情的說,寫詞我還湊合,寫詩我只配給杜甫提鞋,可見杜甫在宋代的地位。
杜甫被稱為詩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詩可學。
李白就好像獨孤求敗,寫詩的時候信手拈來,根本就無視規矩,無招勝有招!
而杜甫剛好和他是兩個極端,杜甫制定了嚴格的規矩,供後人瞻仰!
可以說後來的宋代詩人幾乎都是杜甫的徒子徒孫,他們怎麼可能不誇杜甫?
而且李白的性格是“鳳歌笑孔丘”!
杜甫則是“致君堯舜上”!
因此到了理學開始興起的宋朝,杜甫的地位就開始稍微高於李白了,因為這是政治正確,當然這只是讀書人之間,在普通人之間的地位李白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