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已經不需要出來工作了。再者,土著們也不願意幹那些一個月領一次工資的工作。
那些返回蒙塔亞的殖民後裔和來蒙塔亞淘金的企業主,絕大部分都沒在蒙塔亞生活過。少部分在蒙塔亞生活過,可那也是幾十年前的事了。所以,這些人對蒙塔亞的國情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他們自以為開出薪水標準,就會有人來應徵為他們幹活,其實他們想錯了。
在蒙塔亞土著居民們的眼裡,那些被稱為工資的花花綠綠的紙,根本沒什麼用處,他們更習慣使用實物兌換。真正使用紙幣的,往往只是幾個大城市裡少數有一定文化和經常會與外籍人士打交道的居民們。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那是因為,紙幣這種流通貨幣,就是依靠國家信用和強制力來流通的。可如果國家沒有信用,也沒有什麼強制力呢?誰還會用這些不能吃不能喝的紙幣?至於那紙幣是蒙塔亞元還是美無,或者歐元,那又有什麼要緊?在缺乏完整銀行體系的蒙塔亞,紙幣的作用就是一張無用的紙。經歷過多次戰火的蒙塔亞人知道,在軍閥混戰和氣候惡劣的年份,只有糧食和野果可以救命。紙幣,什麼也不是!
這樣一來,本來就有些排斥殖民後裔的土著居民們,自然不會有人去給殖民後裔們幹活了。更何況,幾個月來的工作,他們已經在為蒙塔亞政府工作的過程中掙到了足夠的口糧。接下來的,就是按照往年的習慣,熬過這個雨水連天的雨季了。
對蒙塔亞政府來說,近一段時期以來土著居民們為政府工作所領到的,就是實打實的糧食。而且是每隔兩三天便放一次,大半個旱季過去的同時,這些居民們已經攢了不少過雨季的口糧。這裡,就又涉及到了一個蒙塔亞土著們的習慣——只打短工,不習慣拿什麼月薪。
這種習慣的形成道理也非常簡單,戰亂頻疫病從生的蒙塔亞,誰能肯定自己能活多久?誰又能保證你的老闆會不會跑掉,或者突然死掉?既然誰都不知道下一刻會生什麼,那還不如干一天拿一天的省事。今朝有飯今天飽,哪管明天餓肚子?
再有就是,在蒙塔亞這個國家只要不生大的戰亂,想活下去還是相對容易一些的。每當雨季開始後的幾個月,各種植物果實都生長了起來,蝸牛、螞蟻、蜂蛹之類的昆蟲也大量的繁殖了起來,隨便弄點東西就可以填飽肚子。再加上蒙塔亞常年氣溫在二十度以上,隨便弄可草窩就可以住人。
在土著居民們看來,工作就是這了換取食物然後吃飽飯,活下去。既然吃和住都這樣容易滿足,那還追求什麼?追求財富嗎?財富是什麼?土著居民們幾輩子以來也沒這麼做過,這麼想過。與其廢盡力氣的去追求那些“毫無意義”的東西,還不如去盡情享受眼前的生活。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蒙塔亞人的生活習慣都比較散漫,在餓不著肚子的情況下,當然不會有人去忙著工作了。
土著居民們不著急,那些殖民後裔卻開始著急了。雨季正式開始之前,他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不然的話,等雨季一開始,他們的損失可就大了。可看到現在真的僱不到什麼人,這些殖民後裔和來蒙塔亞投資的企業主們,一股腦的來找蒙塔亞政府了。
在聽到這件事後,周吉平也有些哭笑不得。沒辦法,想辦法解決吧,總不能真的讓那些殖民後裔從海外購買來的建築材料泡在水裡吧。
於是乎,在政府的協調下,透過動各部落聚居地的酋長和長老,沒有酋長和長老的地方則邀請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出面,由他們負責動普通居民參與工作。至於工資支付方式,則由原先的月結,改為周結。而且,用工者支付的貨幣統一交給政府,由政府向居民支付等額的糧食。這樣,蒙塔亞政府就成了僱主和工人之間的中間人,事情這才得到瞭解決。
實際上到了這個時候,蒙塔亞國內的問題已經開始凸顯了出來,只不過周吉平和蒙巴頓都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更沒法知道,一個巨大的陰謀已經漸漸的完成了佈局,正把整個蒙塔亞納入其中。
雨季開始了。趕在雨季開始之間,急需幹完的活算是幹完了。可一看看到蒙塔亞的居民們一個個萎靡不振的樣子,周吉平的心裡便覺得不是滋味兒。
這個國家的人民太被動了。上百年被殖民被奴役的生活讓他們麻木,幾十年持續不斷內戰讓他們失去了對命運抗爭的勇氣,而惡劣的天氣帶給他們的則是逆來順受的被動生活方式。不行,必須做點什麼,改變這個國家人民養成的落後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可是,做什麼呢?
巧得很,正在周吉平琢磨這件事的時候,一個來自肯亞的長跑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