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13部分

回事兒。

在範亨看來,自己這些年做的事情確實也不少了,在兒子的幫助下,無論是建設磐石也好,發展江南省經濟也好,還是進入國務院之後所做的這一系列努力,對於國企在幾個大專案上的突破,都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即便是自己露面不多,多半時間都居於幕後操作,但是到了一定的層次之上,是非公道自在人心了,自己倒是也沒有一定就要爭權奪利的雄心。

反倒是這幾年當中的高層生涯,讓範亨感到有些疲憊,畢竟要處理這麼多事情,同時還要面對一群隨時會跟你耍滑頭的下屬們鬥智鬥勇,確實是比較費神兒。

即使是在這一次產權變更的改制活動中,也有不少讓人心煩的事情。

在這場產權運動中,由於沒有制度上的保障和規範,幾乎所有企業的產權變革都變成了一場巨大的冒險。是與非、合法與非法往往沒有清晰的界線,企業家的命運突然變得無比的兇險和莫測起來。

就在這年,中國乳業的兩個傳奇人物都在自己創辦的企業中展開了產權上的探索,而其命運的差異讓人在多年後仍然感到唏噓不已。

這兩個人當中,一個是伊利的鄭俊懷,一個就是蒙牛的牛根生。

一九八三年的時候,伊利只是呼和浩特市政府屬下一個年利稅不到五萬元的回民食品廠。在鄭俊懷的經營下,伊利抓住了中國純奶市場的發展機遇,建成了當時國內最大的乳製品企業,到一九九六年,伊利成為內蒙古最早上市的企業之一,今年的銷售收入更是達到了四十億元。

早在一九九九年,鄭俊懷就試圖進行產權改革,在直接謀求產權清晰化不可能的前提下,他跟當時的很多人一樣選擇了曲線MBO的道路。

他和伊利的二十多名主管出資成立了一家華世商貿公司,相繼收購了一些國有企業所持的伊利法人股。

由於鄭俊懷團隊並沒有太多的現金,因此在收購中便採取了灰色的做法,有一次,鄭俊懷將伊利公司的一百五十萬元資金輾轉至華世公司,用這筆錢去購買伊利法人股,不久後,又將這筆錢悄悄歸還。

還有一次,為了一筆一千五百萬元的伊利股份,他授意一家與伊利有密切業務往來的牛奶場向銀行貸款,供華世購買伊利的股票,然後,華世又以所購法人股做質押。從銀行獲得貸款歸還給牛奶場,隨後牛奶場將此款歸還銀行。

這種空手套白狼的做法幾乎在當年是一種被普遍使用的MBO方式。

鄭俊懷的做法看上去非常順利,並似乎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默許。

到今年,呼和浩特市國有資產管理局將所持有的國家股全部劃撥到市財政局名下,並將其中的五百萬股有償轉讓給鄭俊懷團隊投資的公司。

此時,華世商貿已經改名為啟元投資,後者一躍成為伊利股份的第二大股東。

就當鄭俊懷試圖曲線獲取伊利的同時,他的一個老部下牛根生則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

比鄭俊懷小四歲的牛根生曾跟鄭俊懷一起打拼天下,他是一個苦孩子,出生一個月就被貧困之極的父母以五十元的價錢賣給了別人,他從小隨養父在大草原上放牛,後來進回民食品廠當了一名洗瓶工,靠苦幹升到車間主任,一九九二年得到了鄭俊懷的賞識,擔任主管經營的副總經理。

牛根生做市場有特別的狠勁,而且很會體恤人心。

此人讀書不多,卻天生懂得“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的道理。

有一年,鄭俊懷發獎金讓他購買一輛高檔轎車,他一轉身就把這筆錢分拆成幾輛低檔車分給了部下。

由於他分管伊利的市場營銷與廣告宣傳,因此在媒體上表現得十分活躍。外界一度只知老牛不識鄭。

一九九八年,鄭俊懷和牛根生的關係急速惡化,牛根生突然被免職,理由是沒有理由。

第二年,牛根生就帶著幾個舊部籌集了一千萬元資金創辦蒙牛,他後來回憶說,當時在呼和浩特的一個居民區裡租了一間小平房作為辦公室,一共只有五十多平方米,月租金二百多。

蒙牛成立的時候,沒有奶源,沒有廠房,沒有市場,可以說是一無所有,在全國乳製品企業中的排名是第一千一百多位。但是,牛根生有的是多年來在市場經營中積累下來的人脈和經驗。

當時,國內牛奶包裝主要採用“利樂磚”和“巴氏奶”,全球最大的軟包裝供應商利樂公司在中國推廣“利樂枕”,並願意免費向牛奶工廠提供生產裝置,伊利等大企業都不願冒險,唯有沒錢買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