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以上的亞洲經驗,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大陸在面對人才外流的問題時,一點也不孤獨。但中國大陸人才外流開始於改革開放之後,在時間上晚於上述亞洲社會,因此中國在人才策略方面應對本土產業結構提升的挑戰顯得更加緊迫。”範無病對父親範亨說道,“然而,儘管人才回流對移民輸出地十分重要。但是回流這個決策卻未必能為這些出國多年的專業人才本身帶來直接的收益。直接一點兒來說,一位碩士畢業的工程師在美國的收入,一般情況下高於他在中國大陸就業的收入,更不用說,今天大陸年輕人還要面對高房價、醫保體系不完善、獨生子女贍養父母等諸多經濟壓力。所以真要想從政策上吸引技術人才回流,代價是比較高的。”
範無病的話,讓範亨聽得連連點頭,他認為兒子說得很實在,雖然說大陸近年來已經陸續開始推行一系列吸引海歸專業人才的優惠政策,比如說在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及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的基礎上,組織部推出了吸引青年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的千人計劃,預計在未來十年內吸引千名左右海外高層次人才到中國工作,並建立幾十個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基地。
此外,由中央及地方多部門合辦的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從前年開始就已經成為常規活動,透過駐外使館、學生學者組織等機構全球招募高階人才回流。
因此也並不能說政府方面沒有在這件事情上有所作為,那也是不客觀的。
“與臺灣曾經走過的發展軌跡十分相似,今天的中國大陸不僅面臨產業結構提升,而且也在大幅擴張高等教育的覆蓋率,這些都為海外華人華裔專才回流提供了多元的就業機會。儘管目前實際回流人數還很有限,不過,趁著中國經濟迅速崛起的勢頭。尤其是經歷了美國新經濟尤其是網路泡沫破滅之後這個有利時間,回國發展已經越來越普遍地成為留學生及專業人士的備選項。”範無病對父親說道,“因此以我的看法來判斷,吸引留學生回流的關鍵,還是在於大陸有沒有能力為他們提供今後發展的環境,而不僅僅是提供薪資上的一些優惠。如果只是看中高新才回來發展的留學生,未必就有多大的本事值得我們吸引他回流。”
“嗯,如今的海歸中名不副實的人也很多,回來的大部分都是頂了一個海歸的名頭,在海外根本就混不下去的那種人。”宋晴深有感悟地說了一句。
眾人聽得連連點頭,範亨也認真地考慮了一番,有些問題他是要通盤考慮的,就比如說範無病所說的透過建立科研發展基地以及類似的可以發揮海歸專業人才的知識技能的各種高科技園區的提議,就很讓他感到意動。
尤其是範氏投資集團在這方面所作出的榜樣力量,也讓他覺得很有借鑑的意義。
事實上,由於歷史原因,二戰後的發展中國家遭遇到現代化與全球化的交疊,致使社會的結構轉型更加劇烈和複雜,精英人才流失並不只發生在中國大陸,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臺灣、印度等地都經歷過類似的擔憂,並漸漸從焦慮中走出,用更加超脫的思維來看待全球化和跨國移民現象。
對於國內而言,其實早有眾多經驗可資借鑑,既可以學習印度,強化故土與海外僑社的聯絡,因為海外網路就是社會資本,也可以學習新加坡和香港,全面打造國際都市以吸引跨國財團,透過企業入駐帶來整個海外精英團隊。
“總而言之。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一個成熟的社會應當思考的,是如何增強自身的吸引力,讓現有居民不願離開,令海外精英趨之若鶩,如果因為擔心人才外流而限制人口流動,那就是背離世界大趨勢的因噎廢食之舉了,效果絕對不會好的。”最後範無病給總結了一下。
“對了,你那個太陽能弄得怎麼樣了?”範亨有一次提起了範無病的太陽能技術研發專案。
範無病感到有點兒詫異,老爸一般不是很關注自己的生意的,也就是在大飛機專案上比較關心而已,但那個專案可是關係到國家總體戰略的,跟別的大不相同。
因此他就有點兒疑惑地提出了自己的問題,“你怎麼關心起這件事情來了?”
“最近聽人談太陽能專案比較多一些,所以想要聽一聽你們的進展情況,也好有以個對比。”範亨對兒子解釋道。
所謂的太陽能產業,專業術語裡面一般稱之為光伏產業鏈,光伏是指由光能轉化成電能的一種作用,說得清楚一點,就是太陽能發電。現階段太陽能發電還不是十分普及,但光伏行業有無限的潛力卻是不容否認的。
最近大概是到高層中間做光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