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電影公司生存的基礎也就不復存在,在這種得不到回報的情況下,自然是沒有人肯再去拍電影了。
邱保華當時聽到範無病的這篇高論,是頗為讚歎的,覺得跟範無病做生意真是很划算的事情,賺錢容易是一個方面,還能夠學到不少東西呢。
現在萬燕公司的純利潤,一個月就在一個億人民幣以上,還是稅後的,範無病的投入早就收回來的,現在就是一個賺錢機器而已。但是範無病也沒有傻到盲目地擴大生產,他的目光可是投到了更加適合中國使用者的SVCDD上,也就是要儘量提高機子的容錯糾錯能力,為盜版碟片的應用掃清障礙。
邱保華在這種情況之下,也是賺了個樂翻天,他的盜版碟發行量可是以影碟機的發行量的十倍來計算的,一個月至少在五百萬張以上,一張就算是四元的利潤,那也是兩千萬的收入了,雖然有些風險,但是對於做慣了風險生意的他來說,這點兒風險簡直就不值一提。
其實他的工作真的很簡單,就是從王世漢那裡接手母盤,然後回到自己的生產線那裡去大量加工就行了,成本只有幾分錢的塑膠片子經過壓制之後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人民幣,這種感覺真讓邱保華感到有些自我膨脹。
範無病的理想當然要比邱保華遠大多了,他現在正在籌劃著制定DVD影碟機發展大計呢。
DVD的初步規格是一九九四年提出來的,是娛樂業公認的新一代標準的儲存技術。而且,計算機業對其做出的反應也十分積極。
九十年代初,美國電影製片業顧問委員會起草了一份代表好萊塢七大電影製片公司的願望書,其中一項就是要求能在一張CDD中記錄一部標準長度的影片節目,並要求高於LD的影象和聲音質量。要知道VCCD的影象解析度很低,單從影片效能就不能滿足上述要求。鑑於好萊塢影視集團在世界娛樂業中的影響力,硬體廠商又開始了新的努力。
與此同時,MPEGG工作組在一九九一年開發出了MPEG…2壓縮編碼方案,在相同的解析度下,它比MPEG…11有高得多的壓縮質量,平均壓縮比約為四十分之一,但是,如果採用高解析度,儲存媒介的容量就必須更大,資料率更高,每秒鐘最高近1b,而VCD只有1b。
VCD的推出,就是為了照顧現有裝置和CDD光碟的可使用性,而採用了MPEEG……1標準。若要採用MPEG…-2準,就必須開發容量更大的光碟和全新的讀取和燒錄裝置,因此研製大容量光碟系統成為第一要務。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開始,以飛利浦和索尼為首的陣營,與東芝和時代華納為首的兩大陣營開始了DVDD規格之爭,直到現在還沒有分出一個勝負來。
不過範無病也知道,在美國電影和電腦商的大力敦促下,他們達成統一規格只是時間問題了。在最後的關頭,索尼公司將做出重大的讓步,放棄了自己的光碟結構,同意採取東芝公司的雙盤對接結構,而東芝公司則相應的在資料訊號的調製、處理等部分技術向擁有豐富的C生產及開發經驗的索尼妥協。
眼看著DVDD開發標準即將形成,範無病怎麼可能不在裡面分一杯羹?雖然國內的公司有點兒弱了,但是在開發DVD影碟機上面,自己的技術團隊還是具有優勢的,有了之前的萬燕公司技術團隊開發VCD影碟機的先例,此時進軍DVD影碟機開發時順理成章的,所等待的就是他們的標準出爐而已。
關於這方面的問題,範無病不得不又請出了凱文出手,畢竟要深入到這些公司內部去取得技術資料,實在是非常困難的,也就只有寄希望於這隻上帝之手了。
但是在明面上,範無病還是透過國外的分公司向幾家大企業伸出了橄欖枝的,以國內外影碟機市場的壟斷地位作為要挾,要求參與到這個DVD標準制定的工作中去。
不過,好像除了飛利浦表示對範氏投資集團比較感興趣之後,其他的日本公司對範氏投資集團可以說是咬牙切齒,畢竟範無病的突然出現,可是讓它們的中國市場投資計劃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的。
如果沒有範無病的橫空出世,日本公司可以在中國獲得很多方面的優勢,包括了家電業以及敏感的稀土工業,還有一些其他的行業,但是現在麼,這些行業只能讓它們看著幹流口水而已。
範無病卻不管這些,他加強了跟飛利浦的合作,已經部分參與到了DVD標準制定計劃之中了,這裡面所蘊含的市場是很大的,自己沒有理由錯過這個機會,到時候在國內大搞盜版,還是要培植出自己的DVD影碟機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