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門、崇文門和宣武門,京師內九城門的南面的三座城門。
京師內城有四面九城,西北面缺一角。東西兩面和北面城牆上都各開兩門,唯有南面開了三座城門。
自嘉靖之時築外城後,這三座城門便成為了京師內外城之間的通道,成為圍在城中的城門。三門往北,是內城範圍,三城南面,則就是外城了。
就是這一道城牆三座城門,便分隔開了天壤不同的兩個世界。
雖然內外城只隔著一道城牆,可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嘉靖之時築的外城原本叫重城,是打算把整個京師包裹進去,結果最後卻因為財力不足,最終便只包了京城之南,轉換東西角樓。
可就只修了南面這一塊,外城也足有二十八里周長,擁有七座外城門。
從此北京內外城相加,面積還大於做為陪都的南京城。在中國曆代各朝的京師都城中,是僅次於唐長安城、北魏洛陽城的歷代第三大城。
北京的內城是在明成祖遷都北京時改建的,當時的大明正是如日中天,內城的建築也因此顯出一派博大雄強,泱泱天朝的宏偉氣象。
紅牆黃瓦,畫棟雕樑的紫禁城和皇城被包裹在內城中央,璀璨耀眼。
外城的各個街蒼衚衕,也是縱橫筆直,井井有條。
能夠居住在內九城裡的,都是名門貴族,高官巨賈,是大明的上流社會,精英階層。又有多個繁華的市場,百貨雲集,商賈齊聚,更添了許多熱鬧。
而隔著一道城牆的外城,卻完全不同了。
外城從開始修建之初。就沒有真正認真規劃過,最終也因為規劃不周,在只修建了南端一段後就不得不停頓了下來,然後就再也沒有繼續修建完剩下的各段。而且當年外城的修建,也是為了應對當時越來越嚴重的北方韃虜和南方的倭寇,修建之時十分的匆忙草率。
外城到處是旁逸斜出的街巷,寒傖低矮的簡陋平房,以及那些骯髒雜亂的市集。
外城,其實從一開始就是大明北京的貧民區,這裡住的全是那些京師最底層的百姓工匠。到現在。京師外城裡更是到處都是胡亂搭建的窩棚,遍地都是各地來的流民。
外城有幾個地方,更是聚集了大量的外來流民,他們是貧民窟中的貧民窟,這裡有京師最多的暗娼,京師絕大多數的盜賊、流氓、騙子,三教九流多集中在這裡。
這裡也是京師治安最差的地方,經常出現命案、偷盜、搶劫。
同時,這裡的衛生也是最差的。缺少公共廁所和澡堂,甚至連水井都極少,那些食不果腹的貧民們,也沒有什麼搞好衛生的念頭。隨地便溺,垃圾遍地。
髒亂差,就是外城。
到任直隸總督兼順天巡撫之後,劉鈞就已經在謀劃著要清理外城。
經過這段時間的準備。劉鈞剛完成了對京師的普查,這次的普查包括了人口普查以及經濟普查。在動用了禁衛軍、五城兵馬司、警備軍和錦衣衛、東廠、五城巡城御史、順天府等各個衙門的聯合行動,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才終於算是完成了這輪普查。
京師總人口達到一百二十八萬餘眾之多,其中順天府的戶口十二萬戶,達到七十多萬之眾。另外還有屬於皇家宮廷中的宮女、太監,教坊司的歌伎等等加起來也有不下五萬,京軍十幾萬。此外還有許多外來的的商販、僧道、流民等流動人口。
換句話說,京師百餘萬人口中,有京城戶口的也就一半左右,若除掉京軍,依然還有不下三十萬的北漂。
這些北漂,絕大多數都是三教九流和一無所有的流民,他們靠著打零打幫傭,甚至坑蒙拐騙賣唱賣0身乞討等各種方式勉強維持。
這三十萬人,對於京師來說,其實作用不大,但卻加大了京師的各種物資消耗,以及嚴重破壞著京師的治安和衛生等。
針對這種情況,劉鈞提出了一個外城改造計劃。
“在郊外建立幾家大型的工廠,為京師製造提供諸多生活必須用品,減少京師對外面的商品依賴,同時也能提供許多工作崗位,解決一部份流民。初步將新建炭廠、鐵廠、鋼廠、麵粉廠、紡織廠等。”
“對於外城的這些街巷、窩棚,要分批逐步的改造,規劃好後把那些窩棚拆除,重新建造新的裡坊,建造市場、商街、以及居民住宅區等,透過出售出租市場的商鋪攤位等,回籠資金,出售住宅房,並建設一些簡易的住房,用來低價出租給那些在京的貧困百姓,妥善安置他們。”
“另外,京師也必須將部份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