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諸侯個個摩拳擦掌,盯上了遼東的女真人,將他們看成了嘴邊的一塊肥肉。
不過此時,劉鈞的目光卻已經從這片地區轉移,他望向了西部。東北之地,大勢已定,漠南漠北蒙古諸侯或降服或覆滅,女真人也不得不狼狽北遁。接下來,有蒙古諸侯東征女真,朝廷只需要在後面觀陣既可,等到蒙古與女真殺的差不多了,朝廷到時再一錘定音。
東面的蒙古諸部已經臣服,但還有西部的蒙古。
西部蒙古,也稱為漠西蒙古,或厄魯特蒙古,元代稱之為斡亦剌,明代稱瓦剌。蒙古人主要由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兩部份組成,後來則成為東部蒙古和西部蒙古。東部蒙古是本部,但後來又分為了漠北和漠南兩部,而西部蒙古,以衛拉特為主。
瓦剌人早先就是斡亦剌惕,也就是林中百姓,原居住於葉尼塞河上游八河地區,人數眾多,有若干分支,各有自己的名稱。
成吉思汗立國後,與成吉思汗黃金家族有世婚關係,在蒙古國中一直享有親視諸王的特殊地位。
簡言點說,瓦剌人和蒙古的關係,就相當於科爾沁人和滿清的關係。瓦剌人和孛兒只斤家族是世婚關係,科爾沁和愛新覺羅也是如此。
等到後來元朝皇室衰弱,瓦剌遂乘機擴大實力,積極的參與到蒙古各派系的紛爭中。他們一度實力強大,號為四萬衛拉特,轄境除葉尼塞河上游外,還包括額爾齊斯河上游、科布多東南札布罕河流域等地。
瓦剌與控制著汗位的東部蒙古貴族們分庭抗禮,甚至稱雄於漠北。
脫脫不花和也先時代,土木堡之戰。他們殲滅明軍主力,生擒明英宗,兵臨北京城下。
不過後來東部蒙古在達延汗的統領下中興。瓦剌遷移至西北地區,勢力一度擴張至伊犁河流域一帶。
“陛下。如今瓦剌各部都歸併為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大部,四大部外,主要是附牧於杜爾伯特的輝特部。”
御帳裡,樞密院的參謀軍官向皇帝報告著。
當年達延汗統一東蒙古本部後,曾將衛拉特置於統治之下。不過衛拉特諸部叛服不常,達延汗的孫子土默特的俺答汗,在位時強盛一時,把宗主部察哈爾都趕到了遼東。後來他也企圖把西北的衛拉特諸部納入自己統治之下。三番五次征討,可衛拉特時而臣服,時而叛離。
迫於俺答汗的壓力,衛拉特人趁此局面,諸部醞釀聯盟。其中和碩特部是後來遷入,他們本是科爾沁部一部從********遷來,後取名和碩特,成為衛拉特一員。
因此,和碩特是衛拉特諸部中唯一擁有黃金家族血脈一系,輝特、綽羅斯、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巴圖特及巴爾虎等部共推和碩特部長博貝密爾咱為衛拉特聯盟的汗。博貝密爾咱汗主持重建的第三次衛拉特聯盟長達20年之久。
但是此後幾十年裡。漠北諸部頻繁攻打衛拉特聯盟,衛拉特各部又深陷內訌之中,實力大弱。
就在大漢與漠南漠北蒙古諸部會盟於赤峰之時。漠西諸部也不甘於寂寞,他們也在不久前舉行了衛拉特會盟。
他們在九月時,諸部會盟,二十七位首領參加,其中包括從遙遠的額濟勒河來的賀鄂爾魯克和書庫爾岱青,從青海趕來的和碩特圖魯拜琥顧實汗,準噶爾鄂齊爾圖車臣臺吉和巴圖爾洪臺吉等<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由錦衣衛偵知到的情報顯示,這一次會盟,很明顯是因為東部蒙古的劇烈形勢變化而引起的。衛拉特的再次結盟。一改之前內訌造成的混亂局面,再次聯合起來。
他們的會盟。就是因大漢崛起而起,在這次會盟中。諸部一起制訂了衛拉特法典。
諸部以衛拉特法典的形式,確定了衛拉特聯盟一體,以法典形式確定衛拉特諸部是互相聯合、彼此負責、統一行動、統一意志的整體。
法典的第一條明確規定,大敵來犯之時,衛拉特諸部互相通報,諸部一致對敵。得報而尚不列陣者,處罰大諾延鎧甲百副、駱駝百峰、馬一千匹;小諾延鎧甲十副,駝十峰,馬百匹。
明確規定了戰時,諸部彼此呼應,互相支援,協同作戰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而法典第二條和第三條,則規定衛拉特各部之間,不得互相入侵和掠奪,同時,衛拉特之間所存在的戰俘、移民及逃散人員等問題,也將以法律規定來解決,其目的就是消除紛爭,加強團結。
法典第八條還對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