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起義’(四月);一九一○年則有‘廣州起義’(二月);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之前則有最慘烈的黃花岡’(一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廣州起義’(四月二十七日,陰曆三月二十九日)。
同盟會諸公為什麼要不斷地搞這些準備並不充分的小起義呢?而這些小起義為什麼沒一個能維持若干時日的呢?這就因為孫黃諸公都堅信滿人政權已到了山窮水盡的末日。牆倒眾人推,只要他們能以有限的力量,在中國南部沿海佔領一兩個城市,全國各地就會一致響應;然後群策群力就會把大清皇帝拉下馬。他們這一構想,並沒有錯。辛亥武昌起義之後,各省響應之熱烈,不正是如此?可惜的是清末革命黨人搞了十餘次大小起義,竟然沒一次能佔領一個城池至一兩個星期之上的,所以連鎖反應就無從發生了。
再者,孫黃二公都是運動秘密會黨起家的,他們過高地估計了會黨的戰鬥能力了。其實會黨只是些烏合之眾,而革命黨領袖如孫黃等人,籌了些極其有限的‘軍餉’,買了些陳舊槍炮,便驅策這些烏合之眾上前線、作戰賣命。而孫黃兩人又都是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