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1部分

,出現一些流言也很正常。

對付這種流言,最好的辦法就是不予理睬,但也絕對不能什麼都不做,首先趙顏就讓人儘量改善移民船上的條件,雖然住的擠一點,但是吃喝都是足量供應。而且海上的食物豐富,至少可以保證每頓都有魚吃,如此好吃好喝的招待下,那些災民都不是傻,知道若是朝廷真想殺他們,根本沒必要浪費這麼多的糧食。所以也都慢慢的安下心來。

等到了呂宋之後,這些流民這才得知自己竟然來到一個遠離大宋的地方,這裡雖然十分炎熱,氣候也有些不適應,但卻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哪怕是不耕種,也可以從森林中獲得足夠的食物,比如甘甜的水果和無數的獵物,可以說這裡除了氣候有些不適應。森林裡多了些毒蟲猛獸外,其它方面甚至比大宋還要強,而且這些的土地可以隨意佔取耕種,只需要到朝廷設立的據點去登記一下就行了。

也正是因為呂宋豐厚的自然條件,使得那些移民很快就安定下來,開始在據點周圍開闢土地種植水稻,說起來呂宋雖然食物豐厚,不用耕種也可以飽。但人不可能只吃水果,獵物也不是天天都能打到。再加上中原百姓已經把勤勞刻在骨子裡,所以無論去到哪裡,他們都不會只吃白食,而是要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加燦爛的文明。

一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趙顏一共從大宋遷移了將近二十萬的移民。雖然看起來數量很多,但是分散到呂宋的各個據點裡,卻根本不算什麼,有些據點中的百姓數量甚至只有幾百人,不過有了這些據點和移民。大宋在呂宋總算擁有了一個比較穩固的根基,甚至趙顏已經開始謀劃著在呂宋設州縣以方便管理。

本來趙顏還想再多遷移一些大宋的百姓來呂宋,因為按照他的估算,大宋的總人口應該已經接近一億,而且增長的速度極快,這已經對大宋的土地造成一些負擔,不少地方都在將草地和森林變成耕地,雖然這可以養活更多人口,但卻會極大的破壞大宋內部的生態平衡,所以是時候減輕一下大宋的人口壓力了。

只不過趙頊卻不這樣想,因為按照中原傳統的思維,人口是一個國家的根基,無論什麼時候,人口眾多就代表著國力的強大,所以他在遷出去二十萬人口後,再也不肯讓趙顏再向外遷移了,雖然呂宋那邊也是大宋的領土,但距離大宋太過遙遠,所以在趙頊心中,總感覺呂宋那邊的百姓已經不能算是大宋的百姓了。

不過也就在這一年裡,朝廷那邊的新黨和舊黨再次發生了一些事情,王安石被罷相後,新黨依舊把持著朝堂上的半壁江山,其中呂惠卿和韓絳扛起王安石留下的變法大業,繼續頂著巨大的壓力推行變法,說起來這兩人也算是很有本事,而且沒有了王安石這個性格太過強硬的變法頭領,使得呂惠卿這些變法派的活動也更加的靈活,一時間竟然讓他們將新法又推行開來,並且取得一些成績,這下讓趙頊也對他們有些刮目相看,同時對變法又有生出一些希望,畢竟他對變法傾注了太多的心血,不可能一狠心就全部捨棄。

不過就在變法出現一絲復甦的跡象時,變法派內部卻出現了問題,當初王安石還在時,變法派中無人能夠與他相爭,所以王安石是變法派中當之愧的頭領,可是隨著王安石被罷相,呂惠卿與韓絳等人執政,這些人彼此間本來就有些分歧,有些是在變法上的,有些則是在政見上的,以前王安石在時,還能壓制他們,但是等到他一起,這些人之間的分歧也越來越大,再加上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也不是吃素的,明裡暗裡都在挑撥變法派幾個主要人物之間的關係,結果這就導致變法派內部的分裂。

當然想要讓變法派分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呂惠卿和韓絳等人也都精明無比,知道他們若是真的鬧翻臉,只會讓守舊派得勢,所以在表面上還能保持和睦相處,只是暗地裡卻是小動作不斷。

其它的分歧倒也罷了,變法派內部最大的分歧其實還是在王安石身上,王安石雖然罷相,但他在變法派中聲望還是無人可以動搖,其中以韓絳為首的變法派一直努力說服趙頊,希望可以讓王安石重新回來當政,不過呂惠卿等少數人卻擔心王安石回來後,會影響到他們的權位,另外經過之前的變法。他們對王安石的強硬手段也有些不以為然,認為自己可以做的比王安石更好,所以呂惠卿等人並不希望王安石回來,這就成為變法派內部最大的分歧。

呂惠卿當政後不久,曾經獻上流民圖的鄭俠再次上書趙頊,這次他把呂惠卿做為參奏的物件。不過呂惠卿卻不是個軟柿子,竟然把鄭俠安了一個“謗訕”之罪,然後貶到汀州去做了一個編管的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