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陽原人的後代在百萬年的長時間裡,生存的領地向東擴散了2百公里,平均5千年擴散1公里。不過還算幸運:陽原人後代沒有滅絕,延續下來。
百萬年後的陽原人後代叫作北京人。前文交代過,中華方舟向北漂移,正在航行途中。北京人時期,方舟已經到達了北緯30度,相當今天的長江緯度。
考古北京人 北京人化石 北京人山洞
考古北京人
擇洞而居,陽原人後代隨著海水的回落擴散到周口店北京人山洞的河谷,開始了北京人的歷程。河谷裡山洞很多,這一支人在一個山洞住下來。北京人沒有語言,當然也沒有名字。相互間的溝通和交流用手勢,眼神,動作。北京人能夠發聲,發聲能夠表示“危險”,“過來”,“有食物”這樣一些簡單的意思。
北京人的群性表現為“模仿”和“跟隨”。其中的某一個人受到模仿和跟隨,被認為是“強者”和“能者”。這個人叫作首領。一個群的首領人物可能是男性,也可能是女性。
清晨,首領醒來了,發出了幾聲“嘯”。
嘯是古漢語,拉長了喊聲叫作嘯。詩經詩:“嘯也是歌。”滿江紅:“仰天長嘯。”
首領嘯了幾聲,這是一天開始的訊號。族人與首領呼應,嘯聲傳向河谷,傳向遠方。沒有應答,說明河谷沒有人居住。現在,這一支族人在河谷的谷口。谷口的食物稀疏,有人群或動物群採食過。首領試探著向河谷的深處走,族人不離首領太遠,各自尋找食物吃。
北京人通常的食物是樹果,嫩葉,小蟲子,鼠類,如果抓到了兔類,那就是豐收了。這一支族群有兩位母親,母親各自懷抱一個乳嬰。首領採了兩支樹果,扔給母親。
族群吃飽了,長嘯作樂。長嘯夠了,首領開始揀乾草,揀乾草也是北京人經常的工作。族人揀了乾草帶回山洞去。族人沒有往回帶食物,這裡的食物很豐富,每天來採就是了。以後的日子裡,族人只是在這一帶採食,並不遠走,雖然沒有遇到野獸的襲擊,仍然很小心。北京人選擇山洞作住地,並不是因為寒冷,北京人已經長出細的絨毛,不像陽原人那樣光裸,況且在北緯30°的地區並不寒冷。北京人住山洞也不是為了貯藏,特別是成熟時期,食物不緊張。北京人選擇山洞是為了安全。在北京人時期,虎豹一類動物已經出現。這是一類動作敏捷,攻擊力極強的型別。虎豹類是一個大家族,包括虎,豹,獅,貓等。這一類動物“圓臉”,肉食的牙齒構造,足下長有“軟墊”,尾長而有力。虎豹類白天潛伏,夜間活動。動物學將這一類歸為食肉目,貓科,是很確切的。
北京人在動物中屬於大體形,而且群居。有這兩個條件,受到野獸攻擊不是很多,唯有夜間。北京人選擇了山洞,一般的野獸不向(不敢)山洞襲擊。北京人以山洞為中心,不斷的擴大活動範圍,建立起來自己的領地。北京人在自己的領地生存,只有在冬季和寒冷的冰期才住進山洞。
一群北京人住進了山洞,可能是十幾個人,也可能是幾十個人,或少到幾個人。北京人不會貯藏,每天都必須去尋找食物:小到地上的爬蟲,大到野獸的屍體,水中的魚,蚌,水草,山上的樹果,根莖,嫩葉。總之,凡是能夠充飢的食物都採來吃。北京人結隊走出山洞,散佈在一個不大的相互呼應的範圍內。北京人使用棍棒和石器,棍棒可以防身和掘地,石塊能夠向遠處投擲。到了晚上,便回山洞去。一個10人的群,幾百年才可能繁殖起幾百人,山洞周圍的食物不能支援山洞人住這麼久。他們從近處採起,越採越遠,也許幾十年,也許更多些年,山洞周圍的食物開始枯竭,他們不得不走更多的路。當他們距山洞遠到一定的距離,就會找到另一個山洞居住下來。原來的山洞空起來。若干年以後,山洞周圍的食物恢復起來,別一群的北京人來到山洞附近,住進來。
北京人在山洞河谷住下來,就一個住地或一個山洞講,不過幾十人。因為這條河谷不是很寬闊,北京人不敢遠離住地,繁殖到幾十人規模時,產生分支,分離出去。幾百年過去了,幾千年過去了,北京人繁殖的人口越來越多,遍佈了這一條河谷。
在暖期的盛期裡。太行山以東的大片土地浸沒在海水中,盛期過後 ,海水逐漸下落,露出水面的平地聯成大片的湖沼,溼地。這個時候,恰似今天的江南氣候。溫熱,溼潤,湖沼星羅棋佈。這樣的氣候條件引來了適宜溫暖氣候的象,犀等動物。暖期過後,氣候由溼轉幹,迎來最後一批客人,這最後到來的客人就是鬣狗
鬣狗善於群居,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