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回答先是令我驚愕不已,接著便也開懷大笑,覺得母親不去學哲學實在是太可惜了。她用最簡便的語言解決了世界上最深奧的哲學命題。那就是物質和意識誰是第一性的問題。
母親的答案真是淋漓酣暢,痛快至極。
四 參軍
1947年夏秋之交,母親走進座落在靜安寺附近的國立上海幼稚師範專科學校,成為一名幼稚教育專業的大學生。
母親考取的這所國立大學是因為校長的赫赫名聲而引人注目的。它的校長就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幼兒教育及兒童教育的奠基人陳鶴琴先生。
陳鶴琴是浙江省虞縣人,早年留學美國,獲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1923年,他建立了我國第一所幼稚教育實踐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1929年,又與陶行知共同發起成立我國最早的研究和推動兒童教育中心——中華兒童教育社,接著又創辦了我國第一所鄉幼稚教育實踐基地——燕子礬幼稚園和我國第一所勞工幼稚教育實踐基地——上海勞工幼兒園。1940年,他又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公立的幼稚師範學校——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範學校,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又創辦了上海幼稚師範專科學校,這兩所在當時中國堪稱最現代化的幼兒師範學校為剛剛起步的中國幼教師資培養提供了最佳範本,在中國兒童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在中國兒童教育領域,陳鶴琴擁有無可爭辯的霸主地位,被譽為“兒童教育聖人”。他對中國兒童教育的最大貢獻就是經過長期實踐和探索,提出了一整套“活教育”理論。他認為,培養兒童成長的首要目的是“做人,做中國人,做世界人”,以及“愛國家,愛人類,愛真理”,他特別強調要把“大自然、大社會”當成“活教材”,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以兒童為主體,以兒童天性為出發點,以培養兒童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為歸宿。
全國解放後,陳鶴琴被任命為南京中央師範學院院長,1949年,他出席了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任全國政協委員,同年10月,又被任命為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但好景不長,不久其提出的“活教育”理論遭到批判,從此告別教育界。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才被平反覆出工作,可惜三年之後,便因病逝世,終年91歲。
母親考取上海幼師之前對幼兒教育一無所知,毫無興趣。但陳鶴琴校長的“活教育”理論很快吸引了她。母親開始意識到,要想改造一個封建腐朽思想無處不在的舊中國,就必須從娃娃抓起,只有培養一代“愛國家、家人類、愛真理”的“新人”,才能擔負起振興未來中國之重任。於是,母親開始有了一種捨我其誰、任重道遠的使命感。
但是,母親很快就破碎了“育兒救國”的夢想,時局的急劇惡化再次把她捲入政治旋渦之中。
母親說,有兩個人對她在人生十字路口何去何從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第一個對她產生影響的人是她的校長。當時的上海幼稚師範學校政治氛圍十分濃郁。校長陳鶴琴思想開明,追求進步,慈祥和藹,樂於助人,學生們都親切地稱他為“陳媽媽”。早在抗戰期間,他就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許多外圍進步社團,積極投身抗日救國活動。日本佔領租界前夕,他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掩護和保釋了不少地下黨員,險遭日偽軍暗殺。解放戰爭時期,許多在學生運動中暴露身份的地下黨員,都被他聘為幼師教員,掩護起來,才躲過國民黨特務的追殺,而他自己則為此兩度被捕。他的7個子女除了最小的女兒正在上小學外,其餘六個都是中###員。1947年7月,陶行知繼李公僕、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後,在“等著第三槍”的恐嚇聲中驟然病逝。做為陶行知的至交好友,陳鶴琴不顧個人安危主持治喪活動,並在公葬儀式上宣讀祭文,泣不成聲。不久,他便連續收到兩封恐嚇信,信中寫道:陳鶴琴,你追悼陶行知,你的下場比陶行知更慘!並畫著一把匕首,三顆子彈。由此可見國民黨當局對他嫉恨之深。
母親時年19歲,正是需要和覓尋偶像的年齡,於是,入學不久,便將全部崇拜投入到自己校長的身上。並由此朦朧地出這樣一個樸素的結論:陳鶴琴是個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他反對國民黨,自然是國民黨腐敗了;他擁護共產黨,自然是共產黨得人心。
第二個對她產生影響的人是她的一位同學。這位男同學姓江名楓,高高的個兒,瘦瘦的身材,戴著金絲邊眼鏡,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他的父親是上海一個紗廠的老闆,家裡很有錢。母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