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提褲子的勁兒都沒了。此外,永遠消滅不完的蒼蠅、蟑螂、蚊子、螞蟻、蜈蚣、蠍子也成群結隊跑出來助紂為虐,給早已體無完膚的身軀再增新傷。
父親年老後,幾乎每天夜裡都難受得翻來覆去睡不著覺,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除了頭髮稍不痛,渾身沒有不痛的地方。”我想,這一定是兩年海島生活給他留下的永久紀念。
我後來在軍方編輯的《炮擊金門資料》中看到這樣的記載:
從7月20日開始,奉令到達到集結地域的各炮兵部隊陸續開始構築工事,在時間緊迫,任務繁重,氣候惡劣的情況下,廣大指戰員頂著狂風暴雨,不畏艱難辛苦,夜以繼日地進行構工作業,有的連隊由於連續數日在泥水中作業,全連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員腳被泥水漫蝕腐爛,有的戰士拿著飯碗便臥地而睡,但無一人叫苦……
苦雖苦,但苦得值!俗話說的好,磨刀不誤砍柴工,開戰前的那一個月,可是分秒必爭!父親躺在病床上對我說:“現在人們常講一個時髦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可對戰爭環境下的軍人而言,時間永遠是鮮血,是生命!”。 最好的txt下載網
八 炮戰
父親後來無數次無比自豪不厭其煩地向我描繪過“八二三”炮擊金門的壯麗場面:
8月23日,金廈海面風平浪靜,晴空萬里,下午17時30分,我軍各炮陣地上先是突然間閃現出一朵朵白色的爆煙和桔紅色的火光,稍後才傳來一陣密不透風的巨響,這聲音裡夾帶著炮彈劃空的尖嘯,就象整個天空是一面大鼓,有無數把大錘在上面不停地擂呀敲呀,震得耳朵緊繃繃的疼,腳下的大地也在急促地顫抖。大約十幾秒時間,大、小金門先炸起一片亮點、煙簇,緊接著,亮點變成火海,煙簇形成了濃煙,又過了一會,傳回對岸轟隆隆打悶雷一樣的聲音。但見整個海面被炮彈炸起一道道白色水柱,熾熱的彈片把海面浸泡得好象沸騰起來。海風把大金門島上的硝煙吹到海面,與小金門島上的硝煙相接,在我炮陣地前方海面,形成了一道厚厚的灰黑色的巨大煙牆,場面煞是壯觀。
炮戰期間,父親率部駐守在距離大、小金門島最近的大嶝、小嶝、角嶼三島上。
嶝為登山小道的泛稱,然而大、小嶝島均無山,緣何取名“嶝”,為此,我曾查閱過許多史料,但一無所獲,我猜測,大概古時候從大陸到金門,必經大、小嶝島,古人便把二島喻為登金門北太武山的第一、二級臺階。彈丸小嶝距金門最近處只有1500米,又正對金門的北太武山,是我軍理想的抵近火力支撐點。有人說,大、小金門若是臺灣扼控廈門咽喉的利劍,大、小嶝島便是廈門抵在金門腰腹的短刃,就象江湖高手過招,雙方都有致命弱點。大自然的安排就是這般公道,在金門給廈門添亂的同時,也要讓它嚐嚐大、小嶝島帶給它的麻煩。總之,“嶝”字型現了兩座小島與金門之間密切親近的關係,是不會錯的。就是這幾個總面積只有平方公里、居民不過2萬、千百年來默默無聞的荒島,僅僅是因為與金門島咫尺相望、雞犬之聲相聞的特殊地理位置,在那個特殊的冷戰年代,便一下子成為了兩岸軍事角逐的戰略要地,各國政治勢力關注的焦點。
戰略地位的顯赫,致使大、小嶝島在炮戰中,受到來自金門火力鋪天蓋地的轟炸。那場炮戰剛開始時,蔣軍火力十分猛烈,直打得三個小島山崩地裂,海浪翻天,黑雲蔽日,礁石燃燒,完全封鎖了大陸與小島之間的交通航線,切斷了後方運輸物資。當年金門的炮彈雖然有限,但它對大、小嶝卻異常大方,有人統計過,炮戰期間小嶝島共接炮5萬,平均每平方米1發。國民黨打大嶝,採取的是一種“犁田”戰法,他選你一個點,從海邊打起,一炮一炮向裡邊延伸,打到島那頭,再一炮炮往回打。整個炮戰期間,不知道來來回回把大、小嶝梳了多少遍。全島所有的房屋幾乎全都打爛,村莊變成了一堆堆磚頭瓦塊;炸斷的樹枝光禿禿的沒一點綠色;道路田埂已區分不清,一眼望出去,只有一片片魚鱗狀的彈坑,腳踩下去,土又暄又軟。每天一大早,沙灘是藍的,大海是藍的,轟轟隆隆一天打下來,到了傍晚,海灘全叫火藥硝煙染成灰黑色了,好象老天爺下了一場細煤粉,靠岸的海水也形成了一條寬十數米的黑帶,連翻卷的浪花顏色都呈黑色,夜間大潮把沙灘沖刷乾淨,可到了第二天傍晚又變黑變髒。如此迴圈往復,已成規律……
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環境裡,守島部隊的戰士們克服了缺食少水等困難,用更加猛烈的炮火還擊著敵人,與島上漁民共同築起了一座軍民團結打不爛的鋼鐵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