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的小屁孩,因為不是很熟他的生平,不知道他在哪裡長大,也就無從尋找。鍾會、田續那都是世家子弟,更不用想打他們主意了,而且劉厚對這兩人也沒什麼好感。
所以,這次招募回來的讀書人確實是有限的很。唉,有什麼辦法能儘量多招攬有本事的人呢?劉厚不由得為蜀國的未來擔憂起來。
魏國所處中原,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潁川書院培養了郭嘉、荀彧、荀攸、戲志才等大才,堪稱魏國的清華北大。
幸好自己的便宜老爹還算聰明,當年跑路路過水鏡山莊時,拐走了臥龍和鳳雛。本來還有個徐庶,可惜最後給曹操捉了他母親,以他母親為籌碼逼降了他。
可見這個年頭對於人才的需求,各大梟雄是多麼迫切,為了獲取人才,連曹操也那麼不擇手段。
可惜水鏡先生司馬徽早已故去,龐德公隱居於鹿門山不知所蹤,否則請這兩人過來重建水鏡山莊,未必就輸於潁川書院。
不過這個年頭,人才的主要出處還是世家大族,只有世家大族才有足夠的資源培養出人才。魏國和吳國世家無數,既給兩國的統治帶來了麻煩,但同時也源源不斷地為兩國輸送了大量的人才。
反觀蜀國,格局還是太小,人口少,文風也遠沒魏、吳兩國鼎盛。人才日益缺乏,以致到了後來,出現“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場面。
劉厚腦袋裡閃過無數想法,其一當然是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沒有人才,那就自己去培養人才。這一點其實已經在著手進行了。隨著造紙和印刷業發展起來,劉厚已經開始大量印刷各種書籍。
下面就是要找機會跟劉備建言,多建立圖書館和書院。當然,這些東西涉及資金、師資等方方面面問題,不是能一撅而就的。培養人才也不是一兩年能出成效的事情,必須從長計議。
劉厚的打算是建立一個學堂,招收流民中的小童進去免費讀書。相信這一舉措會得到很好的反響,必定會為世人所稱道。獲得名聲的同時,若干年後,自己也能收穫大批人才,是個一舉兩得的事情。
劉厚另外一個想法是科舉制度。曹操的“唯才是舉令”效果顯著,著實是收了不少人才。要和他對抗,劉厚手上有更先進的武器,就是科舉制度。
科舉在後世雖然屢遭批判,但是,無可否認,在當時這一制度是個劃時代的創舉。
漢朝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材,後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會徵辟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察舉制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雖有連坐制度,但後期逐漸出現地方官員徇私,所薦者不實的現象。徵辟制也存在著種種弊端。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九品中正制是察舉制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之權,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員負責。
可是,這個時代,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民間人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響皇帝的權力。
科舉相對於這些選拔人才的方法,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它可以從民間提拔人才,打破貴族世襲的現象,以整頓吏制。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舉制度使寒門士子有了出路,長遠來看還可以削弱世家大族的勢力,真是一個一舉兩得的方法。
劉厚正在yy著,想象著很快自己就能象唐太宗李世民那樣,發出“天下英雄盡入我吾彀中矣!”的聲音時,突然聽到下人來報:“張大小姐和關三小姐來了。”
“什麼張大小姐張四小姐的?”劉厚初聽之下,沒反應過來,“張四小姐和少帥”他是知道的,可這“張大小姐”是誰,他一時沒反應過來。
“就是徵虜將軍的大女兒啊。”僕人解釋道,對於劉厚竟然不知道張大小姐很詫異。
“喔,徵虜將軍啊……”劉厚想了半天才想起,這個徵虜將軍是張飛,張大小姐是自己以後的妻子張星彩。後面的關三小姐不用想了,肯定是關二爺的女兒了。
“呃……她們過來幹什麼?”劉厚哪裡有空理會這兩個小蘿莉,雖有se心,但是犯罪的工具還沒發育出來,也就不作多想了。
加上自己事情那麼多,現在離關羽敗走麥城已經不遠了,自己可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