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保�嗟背潭壬轄詠�誚袢盞淖芡嘲旃�抑魅危凰�筆鋇墓僦笆侵惺楦�睿�嫘蟹�嫋釷隆��湊蘋實畚氖殮粲 �

趙高為什麼要亂秦亡秦,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謎團。他於秦始皇死後所做諸事的最終客觀結果或說目的就是亂秦亡秦,他當然知道他在做什麼,但我們卻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真的自己想稱帝嗎?《李斯列傳》中有他想稱帝未成功的記載,但我自己綜合考慮了諸方面情況,認為他當時想稱帝的做法並不一定是一個長遠戰略的必然發展結果;這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也不展開討論之。我們看到的是他主動向公子胡亥提出篡位建議,並以戰國縱橫家的滔滔辯才先後說服了胡亥及只想長保富貴的丞相李斯。一代雄傑李斯竟然被趙高的三寸不爛之舌說得“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我們讀趙高說辭,無愧於任何一位戰國縱橫家,其危言聳聽之程度實在是直指人心,讓對方避無可避,逃無可逃;實在是太驚心動魂。

接下去我們就必須說到扶蘇的死亡,因為這是他的個人命運悲劇,也是一個強大帝國的歷史悲劇;確實如果扶蘇成為秦帝國二世皇帝,或許中國歷史上會再出現一個盛世與明君。在帝王制度之下,一個皇帝自己的賢德與否,才能高下,實在於國於民太為重要。為什麼一個公認賢仁公子竟被賜死?原因很簡單,就是權力的誘惑。我們無法從醫學上證明始皇之死是不是偶然,但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為,如果始皇崩於秦帝國首都咸陽,那麼胡亥、趙高及李斯篡位奪權的陰謀幾乎不可能產生—— 因為那是陽光下的權力更替;而不是歷史事實那樣:“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趙高語)。因為始皇專權獨制,因為扶蘇仁勇直諫,因此扶蘇被貶於外的命運乃是必然;然而始皇崩於巡行途中則是歷史的偶然;趙高的存在也是歷史的偶然——這樣的奸雄並不是每朝每代都有的。李斯選擇秘不發喪,飛速返回咸陽是必然,而趙高主動向胡亥提出篡位建議則是偶然。這裡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不是胡亥首先有篡位企圖,而是趙高主動提出來的。一切的關鍵就在這個人身上,就在這個人的野心、智慧與雄辯天才身上。

胡亥是為了皇帝寶座,李斯是為了長保權位,趙高是為了什麼?當然也是權力,但又是什麼權力?郎中令,御史大夫,還是丞相之位;或者說是皇帝璽印?——也許當趙高面對那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璽之時,他就在等待機會了——而始皇崩於外可能是他一生唯一的機會。如果扶蘇成為皇帝,趙高認為自己再上層樓的機會將微乎其微,更不用說丞相甚至皇帝寶座。好了,我不想再稱讚趙高的智慧,他實在是太出色了——說動胡亥易,要想讓李斯坐上同一條船就太難了。然而趙高做到了,他成功了。

大秦帝國避免滅亡的希望如何破滅:扶蘇之死(3)

接下來,扶蘇就必須死。那麼我們能夠說扶蘇能夠不死嗎,即為什麼三巨頭必欲置扶蘇於死地?既然一切都是秘密的,即只有88+1人知道始皇之崩;只有三人(或88+1人)知道始皇將傳位的物件——那麼矯詔立胡亥不是已經達到篡位目的了嗎,為什麼還要認為扶蘇是最大的政敵呢;他不是仁嗎?既然趙高可以先書始皇之真詔,那麼他再寫一封立胡亥為太子的矯詔不是也有足夠的權威嗎?如果賜扶蘇一死,反而不是自露破綻嗎?蒙恬就曾經向扶蘇提出過詔書的可疑性——而天底下也有太多的人知道扶蘇死得蹊蹺死得冤枉。陳勝曾說:“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陳涉世家》)顯然主要理由還是三陰謀者認為,就是有名義上名正言順的始皇遺詔也還是不保險,要大受懷疑;立嫡以長確實在春秋戰國及秦國已經成為宗法制度之主流。同時我們也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當時秦帝國朝野上下,主流都是認為扶蘇是太子的最大或唯一熱門人選(這裡也不展開討論)。斬草除根,一勞永逸——從肉體上抹掉最大政敵,這是三篡位者的共同想法;死者是不會與活人爭奪皇位的,儘管這個將死之人很可能根本沒有奪位之念。

剩下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扶蘇一如對手所願,自殺身亡?許多人認為這是因為他單純,他懦弱——這種說法太可笑,可笑的簡直不值得一駁;可是有這種想法的人太多了,從歷史愛好者,到專家都有太多的持此觀點者。胡亥對趙高建議其篡位之初,曾經這樣說過:“吾聞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諸子,何可言者!”這是對自己的評價,也是對扶蘇的評價,更是對父皇秦始皇帝的評價。始皇的智慧我想沒有一個人懷疑,那麼請問:自以為功過遠古